[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状态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2397.4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5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东;刘佳澄;何望君;赵阳阳;张福浩;石丽红;仇阿根;陶坤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40/02 | 分类号: | G06Q40/02;G06Q10/06;G06Q50/00;G06F1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戴丽伟 |
地址: | 10003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社交 媒体 状态 个人信用 评价 方法 | ||
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状态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包括,获取与预处理社交媒体状态信息,构建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分,获取信用指标的权重,计算最终评分H,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提出包括微信、微博等多种社交媒体数据在信誉度、规则遵守度、财务状况三个方面进行定义并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进行维度具体化,本发明对社交主体在社交网络中信用进行有力评估,对线下生活中信用评估的有力补充,避免出现线上线下信用不一致情况出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系统只单独对经济资产的评估不能很好的反映状态特征,采用社交媒体状态作为征信的补充意义十分重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状态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信用体系加速构建及全民信用意识的快速提升,征信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主要。个人信用评价是个人征信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征信的内涵和外延也极大地扩展了,从而涉及的信用经济领域也越来越宽泛,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用的场景应用自然也就多种多样。因此传统整形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个人征信需求,同时新兴的大数据个人征信机构众多,其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业务领域,所提供的信用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大相径庭,如从数据采集、数据场景等方面来研究大数据(电信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征信。但对社交媒体状态数据用于个人征信采用较少,目前社交媒体数据征信已被国外所采用,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来进一步丰富我国个人征信服务场景单一问题,使其不仅为经济领域服务,同时也为市场服务、政府服务。
通过获取用户多个社交媒体的状态信息,如根据账号可靠性、社交活跃度、规则遵守度、财务状况等,也获取到有关于用户的基本信息,如消费信息、个人偏好、家庭环境和交易历史记录等半结构化行为数据,丰富了多维度的信用数据。俄罗斯国立研究大学经济学院阿列克谢提出社交网络媒体积累大量信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信息源,社交数据可以带来有价值的信用评分系统。腾讯征信相关负责人认为社交媒体数据可以提升个人征信的准确性,其社交网络数据的群体性、预测性和关系性是社交网络数据能够应用于征信行业,作为评价个人信用的依据和基础。
总的来说,对微信、微博等多种社交媒体数据在社交网络中信用进行评估,是对线下生活中信用评估的有力补充,避免出现线上线下信用不一致情况出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系统只单独对经济资产的评估不能很好的反映状态特征;社交媒体状态用户评价体系还可以覆盖到求职、升学等场景根据社交网络的行为进行预测分析识别出社交媒体用户哪方面品质更加突出;同时对信用评价有利于社交用户对自身监督,提高用户社交的诚信度和对规则遵守的程度有利于网络环境的净化,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对评分低的用户采取预警措施。降低了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社交网络数据潜在的风险,使得社交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提升、社交网络数据评价有效性得到保障。因此采用社交媒体状态作为征信的补充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如何基于社交媒体的各种信息对个人征信进行补充成为现有技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状态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利用从微信、微博、淘宝、支付宝等社交或支付软件获取的信息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价,对对线下生活中信用评估的有力补充,避免出现线上线下信用不一致情况出现,对于个人信用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状态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社交媒体状态信息获取与预处理步骤S110
获取相同用户在多个社交媒体的状态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过程信息,其中所述个人身份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手机号等,所述过程信息包括该用户社交、通讯、娱乐、学习、支付过程所产生的信息;
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S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23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