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记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2989.6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9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何懋腾;林家竹;郑乃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7/0045 | 分类号: | G11B7/0045;G11B7/24035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杨冬梅;张行知 |
地址: | 6117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记录 装置 | ||
一种光学记录装置包括至少一导光层、复数个发光单元以及感光媒介。导光层包括复数个透光结构以及复数个光吸收结构,其中复数个透光结构与复数个光吸收结构紧接地交替设置。复数个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上,且复数个发光单元用以朝向对应的透光结构发光。感光媒介设置于导光层下,且感光媒介用以接收复数个发光单元所发出通过该导光层的光线。藉此,感光媒介接收发散角度小的光线,进而提升纪录影像及成像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纪录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纪录影像的光学纪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感光媒介的光学纪录装置中,由多个光源所产生的光讯号可能会互相干涉并重叠,导致被记录位置区域影像互相干涉。因此,除了影像再现后整体会看起来相当模糊外,影像边界也可能不够锐利,因此影像品质不佳,故成像后的细节特征可能会相当不清楚并难以识别。
简单来说,因为光讯号会互相干涉,因此感光媒介所记录的影像可能会受影响,利用感光媒介重现后的画面因此会相当模糊,甚至有影像难以辨识的状况发生。
因此,光电产业的多个民营企业或相关学研单位已经投注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对光学纪录装置进行研究,并亟欲改善光学纪录装置的各种特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解决上述问题的光学纪录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导光层、复数个发光单元以及感光媒介。导光层包括复数个透光结构以及复数个光吸收结构,其中复数个透光结构与复数个光吸收结构紧接地横向交替设置。复数个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上,且复数个发光单元用以朝向对应的透光结构发射光线。感光媒介设置于导光层下,且感光媒介用以接收复数个发光单元所发出通过导光层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透光结构具有上窄下宽的截面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透光结构具有梯形截面或矩形截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光学记录装置更包括二透明基板,二透明基板上下夹合导光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透光结构的纵向高度H1光吸收结构中相邻两者的纵向中心轴相隔距离W1,其中H1/W1介于0.1至0.15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所发出通过导光层的光线具有介于60度至120度的最大发散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透光结构是圆柱体、圆锥体、方柱体或多边形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导光层包括纵向相叠的上导光层及下导光层,其中上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分别设置于下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导光层的透光结构具有矩形截面或梯形截面,且下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具有矩形截面或梯形截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分别与下导光层的复数个透光结构共同形成上窄下宽的截面特征。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层具有交替排列的复数个透光结构以及复数个光吸收结构,由于通过导光层的光线中超过特定角度的光线会被光吸收结构所吸收,因此通过透光结构的光线行进角度集中,以利于感光媒介接收光线、纪录影像并提升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仅系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之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达成上述的优点和特征,将参考实施方式对上述简要描述的原理进行更具体的阐释,而具体实施方式被展现在附图中。这些附图仅例示性地描述本发明,因此不限制发明的范围。通过附图,将清楚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且附加的特征和细节将被完整描述,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29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