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耦减压起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3830.6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军 |
主分类号: | H02P1/16 | 分类号: | H02P1/16;H02P1/28;H02P1/02;H02H7/085;H02H7/0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奥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20 | 代理人: | 叶以方 |
地址: | 0245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压 起动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自耦减压起动装置。本发明涉及二次控制回路的减压起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装置由三相保护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小型中间继电器、双面印刷电路板、ABS阻燃外壳等元器件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组合,完成减压起动的一种装置。本发明采用全封闭电子胶灌封结构、采用双面印刷电路板,免除了各节点松动,不防尘、防水的环节,使电气设备运行可靠。如果使用年限长久,模块老化出现故障,拔掉对接端子更换同类型模块,即可具有超强省时省力的优点。本发明适用于三相交流380伏电源大功率用电设备的降压起动柜二次回路控制。采用双面印刷电路板,优化集成了二次回路,免除了复杂的人工布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控制回路的减压起动控制技术领域,是一种自耦减压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自耦减压起动柜的二次控制回路大都采用人工布线的形式,分别对起动柜的各个元件接上相应的控制线,这种人工布线即耗费大量的人工,导线。而且接点又在起动柜接触器上,即不防尘、防水,出了故障也难于排查故障。各节点松动,不防尘、防水的环节,电气设备运行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免除了各节点松动,不防尘、防水的环节,使电气设备运行可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耦减压起动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耦减压起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三个保险管、电容C1、电容C2、电容C3、蜂鸣器、三相保护继电器J0、三相保护继电器J0的常开触点KO、继电器J1、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K1、起动柜面板、执行器J2、绿灯D1、运行接触器KM1、继电器J3、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K3、继电器J3的第一常闭触点K3’、继电器J3的第二常闭触点K3”、时间继电器KT、时间继电器KT的常开触点KT’、红灯D2、继电器J4、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K4、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K4’、起动接触器KM2和黄灯D3;所述起动柜面板包括停止开关SB1和起动开关SB2;
380电压源的ABC三相分别连接三个保险管的一端,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的一端分别连接A相、C相和B相所连接的保险管的另一端,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的另一端均连接蜂鸣器,所述A相、C相和B相所连接的保险管的另一端与三相保护继电器J0的一端连接,三相保护继电器J0的另一端连接三相保护继电器J0的常开触点KO的一端,常开触点KO的一端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K1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K1的一端连接A相所连接的保险管的另一端;常开触点KO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的一端,继电器J1的另一端和B相所连接的保险管的另一端均连接停止开关SB1的一端,停止开关SB1的一端连接起动开关SB2的一端;
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K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运行接触器KM1、绿灯D1、执行器J2、继电器J3、红灯D2的一端,绿灯D1、执行器J2和继电器J3另一端分别连接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K3的一端,执行器J2的另一端与运行接触器KM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3另一端连接时间继电器KT的常开触点KT’的一端,常开触点K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继电器J3的第一常闭触点K3’和常开触点KT’的另一端,继电器J3的第一常闭触点K3’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K4’的另一端,所述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K4’的一端连接红灯D2的另一端;
红灯D2的一端分别连接继电器J3的第二常闭触点K3”、黄灯D3和时间继电器KT的一端,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继电器J4和起动接触器KM2的一端,起动接触器KM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K4的一端,所述常开触点K4的另一端连接起动开关SB2的一端,所述起动开关SB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黄灯D3、时间继电器KT和继电器J4的另一端。
优选地,当380电压源的ABC三相缺少其中一相或两相时,三只电容器并接点产生48伏左右的电压,致使蜂鸣器鸣叫,发出缺相警报提示。
优选地,所述保险管采用树脂保险管。
优选地,当三相保护继电器J0在缺少一相电压或两相电压的情形下,三相保护继电器J0的常开触点KO为断开状态,自耦减压起动装置拒绝进入工作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军,未经陈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38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座椅头枕杆双面齿形成型机
- 下一篇:一种数控车床尾座防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