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4552.6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9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胡云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部(重庆)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D1/014 | 分类号: | B03D1/014;B03D101/02;B03D10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巨华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1 | 代理人: | 杨明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月台路1***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捕收剂 合成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原料;S2,将原料按重量比加入水中搅拌,制取溶液;S3,对所述溶液进行超声波震荡指定时间;S4,通过开尔文静电发生器作用于所述溶液,使溶液带静电;S5,将溶液存储于绝缘容器。本发明能够大幅提升稀土的捕收效率,在高品阶稀土矿源和低品阶稀土矿源中均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高效的将矿源中的稀土分离出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属于稀土捕收剂合成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 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 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而 且,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稀土科技一旦用于军 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中国的稀土储量最多时占世界的71.1%,目前占比在23%以 下。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7%,只剩2700万吨。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 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须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 内需求。基于以上原因,提供一种高效率的稀土捕收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能够大幅提升稀土的捕收效率, 在高品阶稀土矿源和低品阶稀土矿源中均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高效的将矿源中的稀土分离 出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原料;S2,将原料按重量比加入 水中搅拌,制取溶液;S3,对所述溶液进行超声波震荡指定时间;S4,通过开尔文静电发生 器作用于所述溶液,使溶液带静电;S5,将溶液存储于绝缘容器。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下述内容:按重量比称取烃 基黄原酸盐20~30份、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钠10~15份,烃基二硫代磷酸盐9~16份、二 黄原酸盐17~36份,1~萘甲羟肟酸30~50份、水杨醛肟8~16份、β~糠醛肟20~30份、 1辛基异羟肟酸7~21份、萘甲异羟肟酸31~38份。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下述内容:将原料和水按2: 1的重量比混合、搅拌。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下述内容:对所述溶液进行 超声波震荡30分钟以上。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下述内容:通过开尔文静电 发生器作用于溶液,按每升溶液1小时进行处理,溶液越多静电处理时间越长,使溶液带负 极性。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下述内容:按重量比称取烃 基黄原酸盐20份、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钠10份,烃基二硫代磷酸盐9份、二黄原酸盐27份, 1~萘甲羟肟酸30份、水杨醛肟8份、β~糠醛肟20份、辛基异羟肟酸17份、萘甲异羟肟酸31份。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下述内容:按重量比称取烃 基黄原酸盐30份、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钠15份,烃基二硫代磷酸盐16份、二黄原酸盐36 份,1~萘甲羟肟酸50份、水杨醛肟16份、β~糠醛肟30份、1辛基异羟肟酸21份、萘甲异羟肟酸38份。
前述的一种稀土捕收剂的合成工艺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下述内容:按重量比称取烃 基黄原酸盐27份、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钠11份,烃基二硫代磷酸盐13份、二黄原酸盐21 份,1~萘甲羟肟酸41份、水杨醛肟11份、β~糠醛肟26份、1辛基异羟肟酸13份、萘甲异羟肟酸34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大幅提升稀土的捕收效率,在高品阶稀土矿源和低品阶稀 土矿源中均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高效的将矿源中的稀土分离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部(重庆)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部(重庆)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4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性能结构件的固态复合增材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淀粉浆加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