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空盒状增强体及其制备方法、中空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6126.6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8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艳;李超;周海丽;王祯鑫;孙方方;黄天麟;张立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25/00 | 分类号: | D03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乐乐 |
地址: | 21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增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开模:根据预设中空盒的外形,制备出与盒身的外形一致的顶模,与盒底的底部外形一致的底模;及与预设中空盒的中空通道的外形一致的中模;
编织:分别编织出平板状的盒底预制体(20)和盒身预制体(10);
叠放:至少将底模、盒底预制体(20)、盒身预制体(10)及顶模依次叠放放置;
弯折:将盒身预制体(10)沿顶模的内壁面弯折,以形成盒顶(11)、盒的侧壁(12)及第一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3)层叠贴合在盒底的边缘上;将盒顶(11)的头部贴合在顶模的头部上,与盒底的头部之间形成开口端,形成以所需的中空通道(4),使第一连接部和盒底的边缘被夹持在底模和顶模的边缘之间;
定型:在中空通道内插入中模,使盒身和盒侧壁被夹持在中模的外壁面与顶模的内壁面之间;并使盒底被夹持在中模的底部与底模之间;
或者
叠放:将底模、盒底预制体(20)、中模、盒身预制体(10)依次叠放放置;
弯折:将盒身预制体(10)沿中模的外壁面弯折,以形成盒顶(11)、盒的侧壁(12)及第一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3)层叠贴合在盒底的边缘上;将盒顶(11)的头部贴合在中模的头部上,与盒底的头部之间形成开口端,形成以所需的中空通道(4);
定型:将顶模压在盒身预制体的顶部上,以使盒顶和盒的侧壁被夹持在中模的外壁面与顶模的内壁面之间,使盒底被夹持在中模的底部与底模之间;并使第一连接部和盒底的边缘被夹持在底模和顶模的边缘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弯折步骤中,将盒顶(11)的尾部贴合地叠放在盒底的尾部上,以形成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尾部的封闭端(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步骤中,在盒底预制体(20)的尾部的上表面和盒身预制体(10)的尾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中部,编织出沿其厚度方向凸出的梯台;
在弯折步骤中,使盒顶(11)的尾部的中部与盒底的尾部的中部通过所述梯台贴合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编织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预设中空盒铺展开时,将梯台四周边缘所在的边界线作为第一编织分界线(211),第一编织分界线(211)内作为梯台编织区(21a);
在编织步骤中,沿盒身的长度方向,待盒身预制体(10)或盒底预制体(20)编织至所述第一编织分界线(211)时,在梯台编织区(21a)内的多层经纱线与多层纬纱线交织且相邻两层交织相连以形成梯台,在所述梯台编织区(21a)两侧外的至少一层经纱线和纬纱线不参与交织,以形成浮长线;
待盒身预制体(10)或盒底预制体(20)的编织完后,剪掉浮长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盒状增强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盒身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分层编织在至少一个侧壁(12)的底部上的第二连接部(14),所述第二连接部(14)朝向内弯折并抵接在盒底的表面上;
在盒身预制体(10)的编织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预设中空盒铺展开时,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分层的分界线作为第二编织分界线(43),第二编织分界线(43)内作为互连编织区(421),第二编织分界线(43)外作为非互连编织区(422);
在盒身预制体(10)的编织步骤中,沿盒身的长度方向,待盒身预制体编织至所述第二编织分界线时,在互连编织区(421)内多层的纬纱线与经纱线交织且相邻两层交织相连以形成互连区;在非互连编织区(422)内,分层编织以形成上层编织区(42a)和下层编织区(42b);
在弯折步骤中,使第二编织分界线(43)与顶模或中模的侧壁(12)的底部边缘相吻合,向内弯折下层编织区(42b),以形成第二连接部(14);向外弯折上层编织区(42a),使上层编织区(42a)层叠在盒底的边缘上,以形成第一连接部(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612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收发一体高速信号光传输装置和信号光传输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纸杯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