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7685.9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5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赵元安;邵宇辰;邵建达;马浩;李大伟;连亚飞;林祥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18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损伤 阈值 非线性 吸收 共靶面 测量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超快激光器(1)、可调衰减片(2)、快门(3)、聚焦透镜(4)、第一分光镜(5)、第一光电探测器(6)、供待测样品(7)放置的电控位移台(8)、第二分光镜(9)、第二光电探测器(10)、扩束镜组(11)、CCD相机(12)和计算机(13);
所述的计算机(13)分别与所述的快门(3)、第一光电探测器(6)、电控位移台(8)、第二光电探测器(10)和CCD相机(12)相连;
沿所述的激光器(1)的激光输出方向上依次是可调衰减片(2)、快门(3)、聚焦透镜(4)和第一分光镜(5),该第一分光镜(5)将入射光分为第一反射光束和第一透射光束,所述的第一反射光束由所述的第一光电探测器(6)接收,所述的第一透射光束经所述的待测样品(7)入射到第二分光镜(9),经该第二分光镜(9)分束为第二反射光束和第二透射光束,所述的第二反射光束由所述的第二光电探测器(10)接收,所述的第二透射光束经所述的扩束镜组(11)入射到所述的CCD相机(12);通过所述扩束镜组对焦点辐照位置的第二透射光放大,使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测量时具有相同的靶面光斑分布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快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光束为高斯光束;其输出波长λ在300nm至1200nm之间;其脉冲宽度τ在飞秒至亚纳秒之间;其重复频率R在1Hz至1kHz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激光分光镜(5)和第二激光分光镜(9)是对波长λ的激光具有一定的透射/反射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门(3)是电子机械快门或声光调制器,其通光口径应大于超快激光器(1)出射激光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衰减片(2)使得超快激光器(1)的出射激光能量或功率从0%至100%连续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电探测器(6)和第二光电探测器(10)为可测量波长λ的激光的脉冲能量或功率的光电探测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控位移台(8)为三轴位移平台;其z轴移动适用于z扫描测量待测样品(7)的非线性吸收系数,x-y轴移动适用于调整损伤阈值测量中待测样品(7)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扩束镜组(11)由凹凸透镜组成,用于对激光焦点辐照样品的透射光扩束和准直。
9.一种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的共靶面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测量波长λ的激光作用下待测样品的1-on-1零概率损伤阈值:
S1:根据测试需要,选择激光波长为λ的激光器(1)作光源,通过可调衰减片(2)调节波长为λ的激光(1)的输出能量,通过计算机(13)控制的快门(3)调节激光脉冲输出个数,采用聚焦透镜(4)将激光聚焦到样品表面;
S2: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快门(3)和三轴电机运动平台(8),使得样品(7)在x-y平面平移,并确保每个位置只受一个激光脉冲辐照;单脉冲激光的峰值能量密度由高到低调节,利用1-on-1模式进行单脉冲多能量密度台阶的辐照测试;测试前,需要用光束质量分析仪测量激光焦斑的有效面积Aeff;
S3:利用单脉冲激光进行辐照测试的同时,第一光电探测器(6)监测脉冲激光的能量;利用扩束镜组对焦点位置的透射光扩束成像,使激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吸收测量时具有相同的靶面光斑分布条件;
S4:CCD相机(12)收集准直的扩束光,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变化,表面形貌变化即认为发生损伤;第一光电探测器(6)所记录的能量和CCD相机(12)记录的样品(7)表面形貌均由计算机保存;
S5:利用第一能量计(6)测得单脉冲激光的能量,计算样品的激光零概率损伤阈值Fth,单位为J/cm2,为样品(7)不发生损伤时的对应的最大激光能量密度,公式如下:
Fth=E/Aeff
式中:E-单脉冲激光的能量;Aeff-激光焦斑的有效面积;
二、测量波长为λ的激光作用下待测样品的非线性吸收系数:
S1:波长为λ的激光(1)作为光源,通过可调衰减片(2)调节波长为λ的激光的输出峰值功率;通过计算机(13)设置所述的三轴电机运动平台(8)的z轴运动和电子快门(3)同步工作;第一光电探测器(6)和第二光电探测器(10)记录z扫描过程中的激光功率变化,测量开孔透射z扫描数据。测试前,需要用光束质量分析仪测量激光焦斑的有效面积Aeff;
S2:将所述的待测样品(7)放置在所述的三轴电机运动平台(8)上,调整待测样品的测量面与所述的z轴(主光轴)垂直;所述的透镜(4)的焦点为位置z=0,所述的待测样品(7)初始位置为-10z0,z0=πω02/λ为激光的衍射长度,其中λ为激光波长,ω0为激光束腰半径,可通过光束质量分析仪(14)测得;所述的计算机(13)控制所述的三轴电机运动平台(8)、第一光电探测器(6)和第二光电探测器(10)同时启动,待测样品(7)沿主光轴正向运动,经过透镜(4)的焦点,运动距离为20z0;所述的第一光电探测器(6)和第二光电探测器(10)将探测的光强信号送入所述的计算机(13)并储存;以采集到的光强值I为纵坐标,z为横坐标,记录为透射开孔曲线I(zn),其中n=1,2,3,……,N,N为采样点数,zn为采样点的横坐标,z1~zN的坐标值为-10z0~10z0,焦点处横坐标为zn=0;
S3:有归一化开孔透过率曲线,取焦点处zn=0的开孔透过率值T(0),带入下式得到待测样品(7)的非线性吸收系数β:
β=2.83[1-T(0)]/I0Leff
式中,Leff=[1-exp(-α0L)]/α0为样品(7)的有效厚度,α0为样品的线性吸收系数,L为样品(7)的实际厚度,为激光束腰处的光功率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768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