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木屑净水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8090.5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8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燕;吴胜红;王毅;郭光平;李梦萱;刘见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2F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14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屑 净水 活性炭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木屑净水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去杂、(2)冷藏碎化、(3)粉碎、(4)活化、(5)碳化、(6)氧化、(7)改性、(8)干燥。本发明通过软化细胞壁,使得低温冷冻下竹木屑细胞更容易被其中的水结成的冰晶刺破,将竹木屑中的纤维碎化。通过粉碎,将竹木屑组织最大化打散,在高温碳化之后,活性炭的强度更高,孔隙率更高,有更多的结构容纳活性基团,可以显著增强活性炭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木屑净水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一种吸附能力很强的功能性炭材料,其具有特殊的微晶结构、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巨大,因此被作为优良的吸附剂,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可以有选择的吸附液相和气相中的各种物质,以达到脱色精制、消毒除臭和去污提纯等目的,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水处理、气体净化与回收、化工、冶炼、农业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空气、食品、药品、饮用水的安全性、纯净度等生存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活性炭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活性炭需求量急增,而且对活性炭的吸附性、可控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竹质活性炭以微孔构造明显,易于形成固体物炭比表面积、吸附性能和孔径分布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发展的重点。
并且水质污染中,如何高效去除可溶性杂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生活中丢弃的电池、电子设备带来的汞污染,已经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竹制活性炭因为其优异的性能,是当前水质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如何针对性的提高活性炭的杂质吸附效果,现在的技术手段大概分成两种,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其优缺点也极为明显。如专利号为CN201710572572.0一种孔径可控的竹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竹质材料微细化处理后,与壳聚糖凝胶混炼,使壳聚糖凝胶均匀分散于竹质材料中,进一步与柠檬酸捏合使柠檬酸塑化竹质内部,然后通过胶体磨剪切挤压机使竹材在低温下连续剪切活化,再在高温下用水蒸汽活化,水洗后烘干,得到孔径可控的竹质活性炭。该方法在活性炭形成过程中可控制孔径大小,得到高品质活性炭;但是其缺乏对活性炭的基团改性,使得活性炭的离子吸附功能极为有限,又如专利号为CN201710583645.6一种物理活化制备中孔竹质活性炭的方法,将竹材粉碎成竹屑,加入氨基磺酸固体,研磨细化,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加入到造粒机中得到规整的竹材颗粒;将竹材颗粒在缺氧条件下干馏炭化,得到炭化竹炭;将炭化竹炭粉碎,过筛,在高温条件下采用蒸汽、气体活化法进行活化,得到中孔竹质活性炭;其主要使用蒸汽活化,虽然偏重于物理改性,但是高温下的水蒸气的与活性炭的化学键连接也算化学改性,所以其兼顾两者但是针对性不强,导致活性炭的吸附性不能最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竹木屑净水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以提高活性炭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去杂
将竹木屑与其质量5-8倍的去离子水混合,在50-90℃下搅拌20-30min,用200-300目的滤布过滤,滤渣再经其质量3-4倍的稀盐酸溶液常温浸泡30-50min,在50-55℃下搅拌8-10min;再次过滤,将滤渣减压干燥至水分含量为25-30%;
(2)冷藏碎化
将上一步处理过的竹木屑放置到冷藏室中,以8-12℃/min的降温速度将温度降低到-15℃,冷藏20-30min;以3-5℃/min的降温速度将温度降低至-25℃,继续冷藏2-5h;然后取出,用700-800W的微波将竹木屑的温度升高至30-50℃,静置20-30min,减压干燥使得竹木屑的含水量降低至13-15%;
(3)粉碎
将竹木屑在10-15℃下粉碎为20-30目的粗粉,将粗粉继续粉碎,过100-150目筛得到竹木屑细粉;
(4)活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未经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80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