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8324.6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0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邱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富合创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1 | 分类号: | C09J7/21;C09J7/40;C09J12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马广旭 |
地址: | 2154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密封 胶泥 | ||
本发明属于线束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它包括夹布层和两侧的橡胶层。夹布胶泥的夹布层结构,增加胶泥的牢固度,外加箍紧力不会造成胶泥外溢而导致的密封失效,同时在实际使用工况下不会受左右横向的撕扯力而导致胶泥位移,从而完全实现胶泥密封。本夹布胶泥体积更小,多线束捆扎不会造成线束中间圆鼓凸起;独特尾部搭扣设计,可以分叉粘合在单根线束两端,防止胶泥位移和脱落。在此基础上制得的夹布胶泥料带及料带卷,适用不间断的连续型盘卷状供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束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
背景技术
以合成橡胶为基材制成的防水胶泥,具有包装简单,使用方便快速,适用的温度范围广(耐温-40~125℃,不脆化不固化)等优点。其在线束纵向阻水,堵孔填充的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过舱线用于线束捆扎的胶圈部位,防水胶泥可以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防止水汽从捆扎线束之间的空隙中由发动机舱渗透到成员舱,杜绝电气受潮短路,发生漏电的现象,从而保证乘员舱乘客的人身安全。
然而,由于合成橡胶不固化,其状态类似咀嚼后的口香糖,容易粘结,特别是在外层胶圈箍紧力的作用下,容易胶泥外溢,在横向撕拉作用下易导致粘接处发生错位,胶泥的防水屏障散垮,从而无法保证线束完全的阻水和密封。另外,传统胶泥一般制成长条带状进行使用,使用时需要人工扯断,既难以保证密封效果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使将传统胶泥切断使用,仍然容易出现相互黏连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包括夹布层和两侧的橡胶层。本发明通过在橡胶层之间夹设夹布层,利用橡胶自身粘性和夹布层的骨架作用,使橡胶既具有局部位移的空间,又不会因外力横向撕拉而导致大幅度位移,既不发生散垮又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夹布层为无纺布层,进一步优选为经阻燃处理的聚酯无纺布。
进一步地,上述的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的形状整体呈矩形,且在一侧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搭扣,分别记为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增加搭扣设计,可提高贴合在根线束上的牢固度、准确性和便捷性。优选的贴合方式是将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先缠绕在线束上,准确定位且捏合牢固后在将夹布胶泥的主体绕圈在线束上,这样,与线束直接接触的夹布胶泥受力集中,密封性好,且绕卷贴合后两段更厚,压力更大,利于提高密封性能和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上述的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第一搭扣与第二搭扣的形状不同,便于人工操作时进行区分方向,提高效率,也利于后续的自动化改造中被自动化识别。
进一步地,上述的线束防水密封夹布胶泥,第一搭扣呈矩形,且有一条边与主体边缘齐平;第二搭扣呈直角三角形,且有一条直角边与主体边缘齐平。边缘齐平设计保证绕管贴合后边缘齐整,不易受到破坏,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在上述夹布胶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种夹布胶泥料带,将上述夹布胶泥等间距排列并夹设在两条离型纸带之间。相邻夹布胶泥之间均保证一定的距离不会发生黏连,使用时可方便地直接取下,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将上述的夹布胶泥料带绕制成卷,可得到一种夹布胶泥料带卷,便于运输、存放和取用。
本发明还公开另一种夹布胶泥料带卷的形式,将夹布胶泥等间距排列并贴设在一层离型纸带上,然后绕制成卷,离型纸带两侧的剥离力不同。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夹布胶泥的夹布层结构,增加胶泥的牢固度,外加箍紧力不会造成胶泥外溢而导致的密封失效,同时在实际使用工况下不会受左右横向的撕扯力而导致胶泥位移,从而完全实现胶泥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富合创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富合创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83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