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力自动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9028.8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6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宋林森;刘心睿;杨坤濛;王辰;李振辉;顾莉栋;吴红刚;宋志强;谭洪强;齐云雷;纪明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B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理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3 | 代理人: | 刘慧宇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脑脊液 引流 压力 自动 监测 装置 | ||
一种非接触式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力自动监测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测量装置存在非接触测量脑脊液压力困难的问题,该装置引流管上端口连接人体颅内脑脊液,通过卡扣固定在装置内部,引流管通过非接触连接器连接压力传感器,引流管上安装U型滴液计数器,在引流管的下端部位安装流量调节机构;引流管的下端口连接引流袋;压力传感器和滴液计数器与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流量调节机构连接;控制器与触摸屏及报警器通信。引流管与压力传感器通过非接触连接器连接,实现非接触式颅内压力测量,避免交叉感染;集成了颅内压力非接触式自动测量,以及引流流量自动监测与控制,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显示与报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力自动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脑脊液引流通常是在颅内感染或者开颅手术的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目前的脑脊液引流装置存在引流速度不易控制、人工监测颅内压力不准确等问题,引流速度快或颅内压力变化大,会引起患者不适甚至造成并发症。另外,现有的引流装置主要依靠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通过引流袋进行观察记录,一是增加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二是观察不够准确。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成人临床卧位时颅内压为80~100毫米水柱(800~1000Pa)或40~50滴/分钟。但临床中颅内的压力随着颅内出血、肿瘤的增长等疾病的产生而增高,甚至严重者导致脑疝并危及生命。并且,在一些外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测量和监控其颅内压的变化,能够防止并发症,同时也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对颅内压力的实时监测以及脑脊液引流量的控制,相关的引流量与颅内压力监测系统也在研究和开发中。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641758A”,发明名称为“脑脊液引流装置及颅内压力监测系统”,该装置包括:脑脊液引流管和用于收集所述脑脊液引流管中的液体的引流袋,所述脑脊液引流管上连通有一用于连接至压力传感器的导引管;在所述脑脊液引流管上、且在所述导引管到所述引流袋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在所述导引管上、且靠近所述导引管与所述脑脊液引流管连接处设置有一缓冲气囊,通过设置在导引管上的缓冲气囊,可有效避免脑脊液引流管中的脑脊液被倒吸入导引管中,从而可有效防止脑脊液回流到压力传感器、而引发压力传感器失灵。该发明的脑脊液引流装置及颅内压力监测系统不能完全实现引流压力的非接触测量,且无法自动控制引流流量,以及引流管路复杂更换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测量装置存在非接触测量脑脊液压力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式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力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脑脊液压力的非接触测量并集成了引流流量的自动检测与控制,且具有引流管路结构简单更换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非接触式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力自动监测装置,其特征是,其包括引流管、非接触连接器、卡扣、滴液计数器、流量调节机构、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触摸屏、报警器和引流袋;
所述引流管上端口连接人体颅内脑脊液,通过卡扣固定在装置内部,引流管通过非接触连接器连接压力传感器,引流管上安装U型滴液计数器,在引流管的下端部位安装流量调节机构;引流管的下端口连接引流袋;
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滴液计数器与控制器通信;
所述控制器与流量调节机构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触摸屏及报警器通信。
所述非接触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前端和连接器后端,且两者内部均设计有薄膜,薄膜与连接器前端或连接器后端为一体的结构,用于分离两侧液体;连接器前端连接引流管,连接器后端连接压力传感器;装置工作时,连接器前端内部为脑脊液,连接器后端内部为预充液体,连接器前端与连接器后端通过拔插式连接,连接后两端薄膜相对接触,使两种液体不能混合,并可以通过薄膜传递压力,实现颅内压力非接触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未经长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9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