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9238.7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2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宋世豪;魏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奕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1/36 | 分类号: | G02B21/36;G02B26/00;G02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李博茜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变形 透镜 水下 显微镜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包括水下密封舱、微光相机、可变形透镜、显微镜头、密封玻璃窗口和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所述密封玻璃窗口固定在水下密封舱底部,所述显微镜头、可变形透镜、微光相机由下至上依次由内部支架固定在水下密封舱内部,所述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固定于所述水下密封舱内顶部。本发明通过在成像光路上加装可变形透镜,通过对变形透镜施加电压,可以改变成像光束的质量,对水体产生的光束波前畸变进行校正,提高了水下显微图像的清晰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下显微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对水下世界的探索成为可能,目前水下显微镜大多和陆地使用原理一样,但水下由于浑浊体的存在,水体折射率不均匀,但都没有考虑水体折射率不均匀的影响。一般水下显微镜上没有可变形透镜,由于水体折射率不均匀,导致水下图像模,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可根据水环境及时更换作业状态的水下显微镜以及配套的控制运行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及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包括水下密封舱、微光相机、可变形透镜、显微镜头、密封玻璃窗口和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所述密封玻璃窗口固定在水下密封舱底部,所述显微镜头、可变形透镜、微光相机由下至上依次由内部支架固定在水下密封舱内部,所述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固定于所述水下密封舱内顶部。
进一步地,作为较优实施方式,所述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具体包括主控设备、图像采集卡、图像处理器和可变形透镜驱动器,所述主控设备对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进行调度,负责所述图像采集卡的图像采集和传输,控制所述图像处理器对图像进行处理,控制所述可变形透镜驱动器对所述可变形透镜进行控制,所述图像采集卡采集所述微光相机的图像数据,所述图像处理器对所述图像采集卡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解析和处理,计算出所述可变形透镜的变形参数,所述可变形透镜驱动器根据计算出的所述可变形透镜的变形参数对所述可变形透镜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透镜括透射玻璃窗口和压电执行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基于可变形透镜的水下显微镜的控制方法,光线经水下密封舱上的密封玻璃窗口后,透过显微镜头、可变形透镜进入微光相机,微光相机对物体进行成像,获取到显微图像,图像经采集、传输后进入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对图像的清晰度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控制算法计算可变形透镜形变量,控制系统根据该形变量调控对电执行器施加的控制电压,透射玻璃窗口发生相应形变,改变光束的波前,对成像光束的波前畸变进行校正,从而提高成像清晰度。
有益效果:现有技术中一般水下显微镜上没有可变形透镜,由于水体折射率不均匀,导致水下图像模糊,而本发明方案开创性的解决了此问题,在成像光路上加装可变形透镜,通过对变形透镜施加电压,可以改变成像光束的质量,对水体产生的光束波前畸变进行校正,提高水下显微图像的清晰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案的运行原理示意图;
其中:1、水下密封舱,2、微光相机,3、可变形透镜,4、显微镜头,5、密封玻璃窗口,6、水体,7、成像物质,8、图像采集-处理-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奕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奕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92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性密封结构及通风阀门
- 下一篇:一种棱镜分光融合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