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LSA2311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0849.3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1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红;陈慕潇;王佳;丁一峰;朱文娟;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A01N63/40;A01P1/00;A23C9/12;A23C3/00;C12R1/9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刘琳;冯超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黄色 葡萄球菌 噬菌体 lsa2311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LSA2311及其应用,该噬菌体为宽谱型且能够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经鉴定为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562;噬菌体LSA2311在pH 6‑11,温度40‑50℃之间效价稳定。根据该噬菌体全基因测序结果可知,噬菌体无毒力和抗生素抗性,转导相关基因,从遗传背景上证实了该噬菌体应用于食品中病原菌及噬菌体治疗的安全性。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噬菌体可以有效控制牛奶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抗生素和化学防腐剂相比较,具有特异性高、无残留和安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LSA231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作为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与食品行业及医药领域的卫生和安全休戚相关。由于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土壤、水及食具上均有分布,人和动物均具有较高的带菌率,报道称正常人群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率可达到30%-80%。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重要的食源性疾病源之一,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越来越多,对食品卫生领域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报道称,美国每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约185060起,其中约1750人住院,已经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每年损失约达15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每年由此所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4位。可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迫切需求。
通过对食品中毒事件污染源的监测和追踪表明:各类食品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程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乳及乳制品、生鲜肉、速冻制品等最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特别是牛奶由于其具有液态营养成分均衡的特点,使之特别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传统上主要采取抗生素治疗法,这种方法对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物质,由于使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及生产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不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使用,致使在我国普遍存在着抗生素的超剂量使用和超范围使用的情况。
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导致了一些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具有“超级细菌”之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年由该菌所引发的感染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许多科学家都纷纷开始研究以寻找一种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而噬菌体作为治疗性制剂由于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噬菌体特异性强,只针对特定的病原菌,而不破坏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噬菌体具有指数的增殖能力,通常情况下,使用噬菌体治疗只需要给药一次便可通过自身的增殖,裂解细菌达到治疗的效果;噬菌体治疗的副作用小,即使是一些存在免疫性缺损的患者服用噬菌体治疗后也很安全,正是基于以上优势使得噬菌体的应用具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用于治疗的候选噬菌体主要是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如噬菌体K或phiStau2A)和短尾噬菌体科(phiSAP-2)的烈性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是从不同的环境中分离到的,包括乳制品、农场(感染乳房炎的牛奶)和病人等。应用噬菌体治疗的局限是宿主谱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LSA2311,其为宽谱型且能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LSA2311作为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有效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它能够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196,6538等多株细菌。
噬菌体是近年来被认为杀菌效果良好且相对安全的一种抗菌剂。噬菌体(bacteriophages)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噬菌体是专一裂解细菌的病毒,自我增殖快,安全性高,分布广泛于环境中,也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效、高特异性、易大量制备等特点,并且无色无味,不会影响食品本身的风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0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