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0927.X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0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韩俊宝;周俊;朱道进;朱元忠;陈安鹏;郑斌;陶恒莹;高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04;H01B7/22;H01B7/282;H01B9/00;H01B9/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欧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6 | 代理人: | 王林华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气化铁路 电缆 及其 制造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涉及铁路电缆技术领域,其包括外护层,所述外护层内包裹有外绝缘半导体层,所述外绝缘半导体层内包裹有铜屏蔽层。该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通过设置的三个内绝缘半导体层,且在三个内绝缘半导体层内均设置的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能够对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之间进行分割设置,当三个内绝缘半导体层中的其一发生渗水情况时,可避免另外两个内绝缘半导体层中发生渗水情况,进而可对另外两个内绝缘半导体层中的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起到保护作用,可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由于其牵引功率大、节能环保、运营能力高、速度快等优点,是当前世界各国优选的铁路牵引动力方式。由于铁路运输对安全型近乎苛刻的要求,系统可靠性永远是铁路技术发展的首要指标之一。供电系统是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核心部分,电气化铁路电缆作为牵引动力的传输纽带,则是整个供电系统的源头。
现有技术中的电气化铁路电缆多数采川直埋或电缆沟敷设,环境比较潮湿,甚至长期与水接触,电缆容易受潮,电缆受潮后水分会逐渐渗透到电缆绝缘内部的导线上,由于铁路电缆内的导线为接触式设置,导线之间会互相渗透,进而会使导线之间发生受潮等,严重时会使电缆发生“水树”击穿现象,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现有技术中的铁路电缆均是在靠外一层设置金属铠装层,来增加电缆的抗拉强度,但是导线在弯曲时金属铠装层会对其内部设置的导线进行挤压,有可能造成导线的破裂等,同时电缆在收卷时不易弯曲,影响其收卷转运等。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及其制造工艺,解决了由于铁路电缆内的导线为接触式设置,导线之间会互相渗透,进而会使导线之间发生受潮等,严重时会使电缆发生“水树”击穿现象,同时现有技术中的铁路电缆均是在靠外一层设置金属铠装层,来增加电缆的抗拉强度,但是导线在弯曲时金属铠装层会对其内部设置的导线进行挤压,有可能造成导线的破裂等,同时电缆在收卷时不易弯曲,影响其转运等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包括外护层,所述外护层内包裹有外绝缘半导体层,所述外绝缘半导体层内包裹有铜屏蔽层,所述铜屏蔽层内包裹有主绝缘层,所述主绝缘层内包裹有三个内绝缘半导体层,每个所述内绝缘半导体层内均设置有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三个所述内绝缘半导体层内包裹有铝镁合丝金。
优选的,每个所述内绝缘半导体层内的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之间包裹有半环形绝缘层。
优选的,三个所述内绝缘半导体层之间呈环形设置
优选的,若干所述外铜丝导体分布在若干内铜丝导体内的外侧,且若干外铜丝导体和若干内铜丝导体均呈环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外护层采用聚乙烯材料。
优选的,所述主绝缘层为抗水树交联聚乙烯绝缘层。
一种新型电气化铁路电缆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利用拉丝机将铝镁合丝金通过一道拉伸模具的模孔拉制成铝镁合丝金;
S2、铜杆拉制成导线,利用拉丝机将铜杆通过多道拉伸模具的模孔拉制成外铜丝导体和内铜丝导体;
S3、铜丝退火,将S2中的外铜丝导体和内铜丝导体先加热到设定的温度,然后再以结晶的方式来提高外铜丝导体和内铜丝导体的韧性,降低外铜丝导体和内铜丝导体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09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