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2045.7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6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陈瑜;张弘;王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1 | 分类号: | C09J7/21;C09J7/30;C09J123/08;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无纺布 防护服 胶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胶粘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玻璃纤维、抗氧化剂、软化剂、增粘树脂。还包括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的制备方法,采用分步加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增粘树脂的方式,通过上述各物料熔融挤出得到。本申请中通过添加玻璃纤维可以提高热熔胶的粘结性,同时也可以提高热熔胶在高湿度环境下保持高粘结性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熔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医用防护服是一种用于在医护人员进入传染病区或进行医疗急救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保护的防护性服装。由于在传染病区或医疗急救过程中,空气中会漂浮有细菌、病毒、有害超细粉尘等物质,而防护服上的拉链结构中存在较大的缝隙,进而导致防护服无法起到防护的作用。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用胶带对防护服上的拉链进行贴合,从而增强防护服的防护能力。
申请公布号为CN103773293A、申请公布日为2014年5月7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低温涂布的苯乙烯系热塑弹性体基热熔压敏胶,其特征是线型或星型SIS或SBS热塑弹性体通过长苯乙烯嵌段提供体系足够的物理交联点和内聚强度,通过短苯乙烯嵌段的长短及比例调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体系的加工温度。
由于在防护服使用过程中,一旦胶带脱落,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因此相较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压敏胶,对于防护服胶带上使用的热熔胶,需要有更强的粘结强度。除此之外,防护服使用过程中,环境湿度一般较大,因此防护服上使用的胶带,同样需要具有在高湿度环境下保持较强粘结强度的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具有较强的粘结强度,同时在高湿度的环境下也可以保持较强的粘结能力。
本发明的第二个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的制备方法,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减少原料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得到的胶带用胶的品质。
本发明的第一个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次性无纺布防护服胶带用胶,包括如下质量份组分:
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17~19份;
抗氧化剂0.6~1.3份;
软化剂8~10份;
增粘树脂20~35份;
玻璃纤维1.1~2.6份;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加至100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玻璃纤维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较强的表面能,其表面主要为硅酸盐结构,容易出现空穴,具有较好的偶联性。玻璃纤维本身材料疏水性较好,当热熔胶吸水时,在玻璃纤维的隔断作用下,水分不易在热熔胶内团聚形成较大的水团,因此有助于保持热熔胶在高湿度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粘结力。另外,玻璃纤维在其长度方向上可以对胶层起到锚固的作用,使得胶层不易开裂,进一步提高上述热熔胶的耐用性和粘结能力。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具有较强的极性、良好的混熔性以及较强的抗老化性能,其作为热熔胶的主体粘结能力较强,且其最低成膜温度较低,容易成膜并阻隔水分,进而提升热熔胶的防水性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熔解性较好,内聚力较强。因此,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与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共同作用形成的粘合体系其混合较为均匀,且内部不易开裂,有助于提高热熔胶的整体强度。且二者在熔解过程中均不需要实用芳香类溶剂,因此其对人体的危害也较小,复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增粘树脂可以提高橡胶材料的粘性,使热熔胶与胶带表面的结合以及热熔胶和防护服表面的结合均更加紧密。软化剂有助于提高热熔胶整体的流动性,便于对热熔胶进行加工、运输和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2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