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挑钢结构构件施工过程变形探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2805.4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4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高丙博;辛佩康;蔡志宏;仇春华;翁亮;姚春荣;张云超;陈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构件 施工 过程 变形 探测 方法 | ||
1.一种悬挑钢结构构件施工过程变形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在施工现场非主体监测且稳固的部位布设基准靶标,以来建立变形探测过程中的不变基准;
步骤S2,利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预设位置布设扫描点位,以对悬挑钢结构构件及所述基准靶标分别进行单站绝对精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点云数据采集;
步骤S3,基于采集到的点云数据的法线特征进行全测站初始位置匹配,之后对正确的相邻测站的点云数据进行ICP精确配准拼接,通过调节ICP参数控制相邻测站的点云数据拼接误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以分别得到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拼接后的点云数据;
步骤S4,从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拼接后的点云数据中分别获取对应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
步骤S5,利用所布置的基准靶标分别对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进行坐标体系转换,以转换为统一基准坐标系;
步骤S6,计算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之间的三维偏差;
步骤S4,包括:
第一步,分别删除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拼接后的点云数据中的大量非对象主体的冗余点云数据,以分别得到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一对象主体点云数据;
第二步,分别计算并删除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一对象主体点云数据的离群噪声点与体外孤点,以得到第二对象主体点云数据;
第三步,分别对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二对象主体点云数据进行基于曲率的下采样,以分别得到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三对象主体点云数据;
所述非对象主体的冗余点云数据包括:周边环境点云和地面点云;
步骤S6,包括:
第一步:对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前次工况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进行三角格网封装,并设置三角格网封装后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为参考文件;
第二步:设置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后次工况的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为测试文件;
第三步 计算所述测试文件中的测试点云元素到参考文件的参考平面的最小距离;
步骤S6之后,还包括:
步骤S7,基于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三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之间的三维偏差,判断所述悬挑钢结构构件是否存在非均匀线性变化;
步骤S7,包括:
基于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三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之间的三维偏差,对悬挑钢结构构件在长度方向上建立变形曲线,检验是否存在长度方向上的非均匀线性变化;
步骤S7,包括:
基于统一基准坐标系后的前次工况和后次工况的第三对象主体点云数据之间的三维偏差,对悬挑钢结构构件在横截面方向上建立变形曲线,检验是否存在横截面方向上的非均匀线性变化;
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2mm;
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280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