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供氧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医用呼吸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5054.1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7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王偲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思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10;A61M16/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陈婷婷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供氧 温度 控制 装置 呼吸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供氧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医用呼吸设备,该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湿控制器、进气管、出气管及传感器组件,其中将氧源装置输出的氧气通入加热后的温湿调节腔室,通过传感器组件获取出气管首尾两端的温度差值,温湿控制器根据该温度差值控制温湿调节腔室内的温度,使得气体在经过温湿调节腔室的过程中带走部分水蒸气的同时温度也被提升,避免气体在输送的过程中热量的损失,能够有效地保证输送到人体的气体温度值达到设定范围内,调节及控制更为准确,为临床医疗的供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供氧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医用呼吸设备。
背景技术
现代临床医学中,对于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有创地辅助呼吸治疗,亦即直接向患者的体内直接地供氧治疗。而在向患者体内供氧时,到达患者体内的氧气的温度需要被控制在37℃±0.5℃,然而,即使供氧装置内的氧气温度已经被控制至需要的温度,但氧气在传输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容易造成热量损失,造成到达患者体内的温度不能够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供氧的温度控制装置,以保证到达人体内的氧气的温度值在预设的范围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供氧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
温湿控制器,所述温湿控制器包括加热底座、设置在所述加热底座上的调节座,所述调节座具有封闭的且能够储液的温湿调节腔室,所述加热底座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温湿调节腔室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元件和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工作状态的加热控制器,所述调节座的上部设有与所述温湿调节腔室相互连通的进气口与出气口;
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连接在所述进气口;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具有分设于长度方向两端的气体输入端与气体输出端,所述气体输入端连接在所述出气口上;
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数据连接管、用于检测所述温湿调节腔室内温度及所述出气口处温度的第一传感模块,以及用于检测所述气体输出端处温度与湿度的第二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数据连接管上;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模块、所述第二传感模块与所述加热控制器之间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感模块检测到的所述出气口处的温度值为T1,所述第二传感模块检测到的所述气体输出端处的温度值为T2,当T1-T2的差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加热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启动加热;当T1-T2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所述加热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停止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温湿调节腔室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出气口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传感探头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传感探头各自独立地设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控制器之间信号连接。
更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有上升趋势且到达设定值时,所述加热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停止加热;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有下降趋势且到达设定值时,所述加热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开始加热。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为加热片,所述加热片设置在所述加热底座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调节座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数据连接管的一端部设置有数据连接端子,所述数据连接端子插接在所述加热底座上并与所述加热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气体输出端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体输出端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传感探头与所述湿度传感器的传感探头一体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思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思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50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