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肿瘤标志物在食管鳞癌早期筛查试纸条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5378.5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5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东;赵学科;陈瑶;宋昕;常志伟;王盼盼;程锟;王苒;李贝;韩雪娜;范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G01N33/558;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郑州翊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5 | 代理人: | 周玉青;付红莉 |
地址: |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4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肿瘤 标志 食管 早期 试纸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组肿瘤标志物在食管鳞癌早期筛查试纸条中的应用,所述标志物为CFHR3蛋白或CFHR3蛋白与C1QTNF6蛋白的组合或CFHR3蛋白与RFC2蛋白的组合。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标志物的检测试剂在制备用于早期食管鳞癌筛查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将CFHR3蛋白或CFHR3蛋白与C1QTNF6蛋白的组合或CFHR3蛋白与RFC2蛋白的组合作为早期食管鳞癌筛查的标志物,该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极大地提高了早期食管鳞癌的检出率,而且,对食管鳞癌的检出率远高于现有临床内镜筛查食管癌的检出率,可用于食管鳞癌高发区无症状高危人群人群的大规模筛查。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CN 2020104612093,申请日为2020-05-27,名称为“一种用于高危人群早期食管鳞癌筛查的试纸条”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危人群早期食管鳞癌筛查的试纸条。
背景技术
食管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6 位,中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国发病率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4位,比西方国家发病率高100倍。全球每年新增50万例食管鳞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
食管鳞癌中晚期患者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15%左右,而早期食管鳞癌5 年生存率可提高到90%以上。但是,目前临床上首次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中,95%以上均为中晚期。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早期食管鳞癌患者无明显特异症状,食管鳞癌发病风险预测的分子基础不清楚,并且缺乏无症状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分子靶标。传统上,“高发区、40岁以上、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阳性的无症状人群”被笼统界定为“食管鳞癌高危人群”,也是食管鳞癌早期筛查的主要对象。由于色素内镜和活检病理及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传统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早期发现筛查手段已完全被色素内镜所取代。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镜检查需要经验、复杂的设备和程序,并且因微创和不适,特别是高成本和低效率,不容易被大众接受。这些局限性限制了内镜在无症状高危人群食管鳞癌预警筛查和早期发现中的推广应用。
因而,寻找有效的食管鳞癌特异性分子诊断标志物用于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对食管鳞癌的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为最终降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食管鳞癌的发生是由多种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共同参与,并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多阶段演进的过程。癌细胞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会合成并释放出一组其特有的分泌性抗原,即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例如早已在肝癌诊断中熟练应用的甲胎蛋白 (AFP)。同时由于肿瘤具有异质性,即使同一肿瘤也可能有不同的抗原表达,目前人们尚未找到针对某一肿瘤的单一分子标志物。因此,与单个肿瘤相关抗原检测方法相比,用多个自身抗体来联合检查患者体内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有利于提高针对某一肿瘤的检出率。然而,针对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法以及相应试剂盒的应用还比较少见。
本研究团队在前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等技术建立的基因组学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蛋白芯片技术对早期食管鳞癌患者、高发区无症状高危人群以及正常人血清进行检测和分析,筛选出三种在食管鳞癌患者和正常人中差异化表达的肿瘤血清标志物——RFC2蛋白、C1QTNF6 蛋白和CFHR3蛋白。
RFC2负责在DNA复制过程中将PCNA加载到染色质上,它与DNA复制修复和细胞周期检查点信号传导有关,并参与DNA损伤后PCNA相关的失配和损伤修复机制。RFC2还可以和RFC3与癌基因c-MYC相互作用以诱导细胞分裂和增殖;C1QTNF6介导的肿瘤发生机制包括细胞周期、G2M检测点、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信号通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53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