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震墙面加筋土桥台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5549.4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16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郑烨炜;郭文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1D19/02;E01D19/12;E01D2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周舒蒙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墙面 加筋土 桥台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墙面加筋土桥台,包括路桥连接支承系统和加筋土桥台系统,所述路桥连接支承系统设于加筋土桥台系统的上部,包括路面结构、桥梁上部结构、L型台座和返包式加筋土引道;所述加筋土桥台系统包括加筋土体和抗震墙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如上所述抗震墙面加筋土桥台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使用多种模块组成的抗震墙面,能够在地震中有效缓解墙面背后填土产生的动土压力,与此同时,桥台底部不随地震产生较大变形,保证了桥台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该墙面结构仅通过改变内部填充物就实现上述目标,并对EPS填充物进行了保护,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有良好的耐久性,有利于降低施工难度及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桥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桥面加筋土桥台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交通强国战略,不断完善现有交通网络,以提高人员和物流流通速度,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大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往往意味着后期维护需要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级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加筋土桥台能够在保证优异服役性能和抗震性能的同时,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对保证交通强国战略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加筋土桥台相关专利文件中,仅对静力荷载下加筋土桥台的承载特性做出了描述,缺乏对其抗震特性的说明,更未进一步提高其抗震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加筋土材料屈服极限较高、不易产生塑形变形的特性,浪费了加筋土材料特有的技术优势。CN202881845U公开了一种公路桥梁加筋土柔性桥台,其中仅涉及了放置上部机构的支承结构及其背后引道,未提及桥梁上部结构的放置方法,且其仅仅针对静力荷载下加筋土桥台的承载特性做出说明,没有充分利用加筋土较高的屈服极限,没有对加筋土桥台结构做出相关改进,浪费了加筋土桥台利用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耗散振动能量的特性。中国专利CN204676593U公开了一种超高整体钢塑格栅加筋土桥台挡墙结构,其仅对下部多级加筋土挡墙结构进行了叙述,而没有针对加筋土桥台上部结构、支承结构以及引道部分做出说明,且同样没有利用加筋土桥台可以利用可恢复变形减小地震影响的特点。另外,随着加筋土桥台逐步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工程出现在地震活跃区,这些加筋土桥台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刚性墙面的加筋土桥台在地震中依靠大刚度墙面强度抵抗地震引起的动土压力,需要较为保守的设计才能防止破坏,但这又对工程项目的成本和工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模块式墙面的加筋土桥台允许在模块间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对位移,可以消散一部分能量,从而保护结构不被破坏,但是由于墙面模块为混凝土块体干砌制成,混凝土块体自身难以变形,限制了其能量耗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服役性能出色、抗震性能优异的抗震墙面加筋土桥台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震墙面加筋土桥台,包括路桥连接支承系统和加筋土桥台系统,所述路桥连接支承系统设于加筋土桥台系统的上部,其包括路面结构、桥梁上部结构、L型台座和返包式加筋土引道;所述路面结构位于桥梁上部结构及返包式加筋土引道的顶部,且桥梁上部结构的一端搭接在L型台座的水平段上,二者接缝处填充有EPS缓冲层;所述返包式加筋土引道设于L型台座的竖直段外侧。
按上述方案,所述加筋土桥台系统包括加筋土体和抗震墙面,所述L型台座和返包式加筋土引道均设于加筋土体的顶部;所述抗震墙面竖直固定于加筋土体一侧,且抗震墙面的高度超出加筋土体的高度;所述抗震墙面的外侧增设有浆砌石防护体。
按上述方案,所述抗震墙面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对正相连的基础模块、底部模块、稳定模块、抗震模块和顶部模块,所述基础模块根据设计图纸固定设计位置,所述底部模块通过插筋与基础模块相连;所述稳定模块内设有包裹在土工格栅内的金属填充体;所述抗震模块内设有包裹在土工格栅内的EPS填充体;土工格栅伸入其侧部的土体内,形成加筋土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55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