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充气空心轮胎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5959.9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9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邓凯桓;陈如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五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B60C1/00;C08K3/04;C08K7/06;C08K7/14;C08L77/02;C08L77/06 |
代理公司: | 长沙大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8 | 代理人: | 陆僖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 空心 轮胎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免充气空心轮胎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轮胎由橡胶外胎紧密套设在空心内胎外部;所述空心内胎的空心部分占空心内胎总体积的20~40%。所述制备方法是将空心内胎或还有微发泡弹性层,分别注塑成型后,再与橡胶外胎进行组装;或将空心内胎和橡胶外胎一次注塑成型;或将空心内胎、微发泡弹性层和橡胶外胎一次注塑成型。本发明免充气空心轮胎承载、减震、耐穿刺、使用寿命长,阻尼小,舒适性、耗油量及安装方式与充气轮胎一致,可替代充气轮胎用于乘用车轮胎。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免充气空心轮胎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国家,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橡胶轮胎产量过亿套,每年消耗轮胎至少在1.5亿个。但传统的轮胎均为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存在易被金属等坚硬物刺穿漏气、爆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风险;同时,使用寿命较短,一般为3~6万公里,外胎磨损老化鼓包,必须及时更换。因此,开发免充气轮胎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
CN1159978A公开了一种免充气轮胎的制备方法,是采用聚醚、甲苯二异氰酸酯浇注反应成型,制备实心内胎,外胎为橡胶。但是,聚氨酯最大的缺点是:受力时,易产生内聚热而加速材料的老化,最终导致弹性降低或开裂,影响轮胎使用寿命。
CN1491788A公开了一种由轮胎内框、内胎层和外胎皮膜组成的免充气轮胎,是采用旋转注射成型外胎,再从外胎灌注孔注入可发内层材料;其外胎材料为TPE、TPR、PVC,内层材料为EVA、PU。虽然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但其外胎皮膜厚度及强度太低,特别是所用材料耐磨性很差,刚性太小,既影响轮胎的承载力,又增加外胎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因而,影响汽车的加速,并提高其油耗。
CN101648496A公开了一种复合弹性体填充内腔的轮胎,其内胎也是采用聚氨酯预聚体A/B组分混合加压注入内胎反应固化成型。虽然解决了免充气的问题,但这种聚氨酯内胎极易因受力摩擦发热而引起热老化,其轮胎的承载力、耐热老化、刚柔适当等性能达不到充气轮胎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承载、减震、耐穿刺、使用寿命长,阻尼性小,舒适性、耗油量及安装方式与充气轮胎一致,可替代充气轮胎用于乘用车轮胎的免充气空心轮胎。
本发明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工艺简单,适宜于工业化生产的免充气空心轮胎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免充气空心轮胎,由橡胶外胎紧密套设在空心内胎外部;所述空心内胎的空心部分占空心内胎总体积的20~40%。所述空心内胎相对于充气内胎或实心内胎具有以下优点:1)可提供轮胎的舒适性;2)可减轻轮胎重量;3)可减少轮胎成本;4)可提供内胎较高的承载力;5)轮胎运行过程中因扭曲、摩擦生产的热量会对内胎材料产生热老化,减少其使用寿命,空心轮胎具有较好的散热功能;6)可平衡轮胎的承载力、舒适性与运行阻力。从而,保证空心轮胎的启动加速度、制动距离和油耗量等性能达到充气轮胎的水平,同时,与充气轮胎比较,具有更好的耐穿刺性和行驶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橡胶外胎的厚度为10~15mm。
优选地,所述空心内胎与橡胶外胎之间还设有微发泡弹性层。所述微发泡弹性层的主要作用是起减震降噪作用,提高乘坐舒适性,且微发泡弹性层在注塑成型过程中会形成微细多孔结构,可减少材料使用量,特别是由于微孔的存在,可提供较好的散热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微发泡弹性层的厚度为5~10mm(更优选6~8mm)。若微发泡弹性层的厚度太大,则轮胎的阻尼性较大,运行的油耗较大,若厚度太小,则减震降噪效果较差。
优选地,所述微发泡弹性层为热塑性弹性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五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沙五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59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西洋铜管辅助训练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岩体块体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