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6866.8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4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常发明;张林;刘帅;郑培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市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18 | 分类号: | F24H9/18;H05B3/12;B60H1/22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曾基 |
地址: | 2644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tc 液体 加热 总成 | ||
本发明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其解决了现有的PTC液体加热总成和外部环境形成热交换,造成热量损失,造成整车电池消耗过多,影响行驶里程的技术问题,其设有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加热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堆叠连接;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均设有上壳体、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设有进口、出口和分流道,分流道将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出口;加热单元设有电极片、及设置在两个电极片之间的PTC芯片,PTC芯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连接设置在两个绝缘板之间,绝缘板、电极片、PTC芯片嵌入在固定框内,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加热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冬季车厢的舒适性和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均需要一定的热量,没有了传统汽车发动机的余热,必须采用电加热系统来满足。目前市场上的PTC液体加热总成采用压铸工艺加热座结构,通过和塑料水箱的配合,形成液体流道,将加热单元通过楔形键进行夹紧,通过通电对液体进行加热,为整车空调或电池提供热量。在使用过程中,加热单元工作温度高,大部分热量被循环水带走,但是仍然通过金属外表面和外部环境形成热交换,造成热量损失,造成整车电池消耗过多,影响行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采用新的结构设计,减少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减少热量损失。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设有液体流道单元和加热单元,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加热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堆叠连接设置,加热单元分别为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提供热量;
第一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上壳体、第一下壳体,第一上壳体和第一下壳体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密封腔体,第一密封腔体中设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多条第一分流道,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连通设置在第一分流道的两端,第一分流道将第一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一出口;
第二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二上壳体、第二下壳体,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体,第二密封腔体中设有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和多条第二分流道,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连通设置在第二分流道的两端,第二分流道将第二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二出口;
加热单元设有PTC芯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第一绝缘板、第二绝缘板、固定框,PTC芯片连接设置在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PTC芯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连接设置在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之间,第一绝缘板、正电极片、PTC芯片、负电极片、第二绝缘板嵌入在固定框内。
优选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之间连接设有连接框板,三者之间形成加热腔,加热单元设置在加热腔内;连接框板分别开设有第一进液通孔和第一出液通孔,第一进液通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腔体、第二进口相连通,第一进液通孔与第一密封腔体的密封连通处设置在第一进口的下方,第一进液通孔将第一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二进口;第一出液通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腔体、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一出液通孔与第一密封腔体的密封连通处设置在第一出口的下方,第一出液通孔将第二出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一出口。
优选的,第一进口连通设有进液管,第一出口连通设有出液管。
优选的,第一分流道为U型结构,且多条第一分流道朝向相同且以依次间隔环抱的方式设置;和/或第二分流道为U型结构,且多条第二分流道朝向相同且以依次间隔环抱的方式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市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市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68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