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自动灭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9776.4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4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锡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锡亮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16;A62C5/02;A62C31/00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张瑜生 |
地址: | 336600 江西省新***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自动 灭火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自动灭火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自动灭火装置,针对现有装置无法阻断火势蔓延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隔断底板,所述隔断底板的中部开有通口,且通口的一侧内壁焊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停车板,且停车板的底部外壁焊接有触发器,所述隔断底板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灭火箱,且灭火箱的底部内壁设置有支撑堆,且支撑堆设置成三角形,所述灭火箱的内壁与支撑堆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水槽。本发明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自燃前,处于产生烟雾的阶段时,迅速将汽车坠入水槽中,利用水槽中的水淹没汽车的尾部快速降温,掐灭着火的势头,而车头部位翘起,不会浸水,降低车辆的损伤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自动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新能源汽车中以三元锂电池作为动力源最为常见,其续航能力大约有300-400公里,当电池的电量耗尽后需要在充电站进行充电后方能继续使用,当电池的质量不达标或者私自用不匹配的电池组装车辆时,极易在充电时发生火灾,为保证电池不占用过多的空间,常将电池安装于车辆的下方靠后的位置。
现有的灭火装置如各式灭火器,只能在发生火灾时,人为的进行灭火,而触发式灭火装置,虽能在一定程度在灭火,却不能阻止火势的漫延,当起火车辆附近停有其他车辆时,便会发生连环起火,且锂电池起火时发生的是放热的化学反应,持续放出热量,先产生大量浓烟,当温度达到燃点后产生明火,之后引发火灾,现有的灭火装置均不能有效阻止此过程,车辆起火后往往燃烧至报废,无法维修。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的灭火装置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自动灭火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自动灭火装置,包括隔断底板,所述隔断底板的中部开有通口,且通口的一侧内壁焊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停车板,且停车板的底部外壁焊接有触发器,所述隔断底板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灭火箱,且灭火箱的底部内壁设置有支撑堆,且支撑堆设置成三角形,所述灭火箱的内壁与支撑堆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水槽,所述支撑堆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灭火箱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反应箱,且反应箱与隔断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反应箱的内壁设置有泡沫产生机构,所述反应箱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烟雾报警器,所述反应箱的一侧内壁通过焊接有伸缩机,所述伸缩机的内壁连接有伸缩板,且伸缩板的一端外壁开有凹口,且凹口的内壁之间焊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外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支撑滚轴,且支撑滚轴的外壁套接有防滑皮套,所述反应箱的一侧外壁开有出入口,且出入口的长度与支撑滚轴一致,且出入口的宽度略小于支撑滚轴的直径,所述反应箱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增压器,且烟雾报警器、伸缩机和增压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反应箱的外壁两侧焊接有对称分布的通水管,且通水管与灭火箱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且通水管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喷头。
优选地,所述泡沫产生机构主要由转动杆,储料瓶和储料槽组成,且储料槽位于反应箱的底部,且转动杆与反应箱之间焊接,且转动杆与储料瓶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伸缩板的底部外壁焊接有触发块,且触发块底部的水平高度处于转动杆和储料瓶顶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反应箱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保护板,且保护板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防滑纹,且保护板与烟雾报警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锡亮,未经陈锡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97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流分时轮充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装配式建筑梁柱拼装教学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