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雾化湍流流体治理井下采煤工作面粉尘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1546.1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2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珠;程红林;王晓东;高晓明;陈新;赵晓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35/22 | 分类号: | E21C35/22;E21C35/23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雾化 湍流 流体 治理 井下 采煤 工作面 粉尘 装置 | ||
1.气雾化湍流流体治理井下采煤生产工作面粉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压力空气(1)、压力水(2)、压力空气管路(3)、压力水液体管路(4)、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采煤机(11)、采煤机前摇臂(12)、采煤机后摇臂(13)、工作面煤壁(14)、工作面管缆底托架(16)、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和采煤机机身管缆槽(18)组成,采煤机(11)作为采煤工作面重要的设备,其面向工作面煤壁(14)布置,依托采煤机(11)上采煤机前摇臂(12)和采煤机后摇臂(13)上的滚筒的截齿将煤壁破碎,并经下托架即刮板输送机将破碎的煤运出,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采煤机(11)沿煤壁行走并完成采煤过程;采煤机(11)上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有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和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煤壁工作压力为0.3-0.8Mpa的压力空气(1)经压力空气管路(3),通过工作面管缆底托架(16)和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接入到采煤机(11)机身上,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面向煤壁远离煤壁另一侧布置,工作面管缆底托架(16)远离煤壁一侧布置,面向煤壁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相距250---350毫米处安装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左下侧为压力气接入口;工作压力为0.3-0.5Mpa的压力水(2)经压力水液体管路(4),通过工作面管缆底托架(16)和采煤机管缆收放架(17),接入到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左上侧的压力水液体接入口;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右上侧输出相对独立三路压力水(2),压力水(2)分别接入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上的压力水液体接入口;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右下侧输出相对独立的三路压力空气(1),三路压力空气(1)分别接入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和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上的压力空气接入口;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正上方侧面左侧输出相对独立的两路压力水(2),压力水液体(2)分别接入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和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上的压力水液体接入口;治理粉尘气雾化湍流流体预处理器(5)正上方侧面右侧输出独立两路压力空气(1),分别接入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和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上的压力空气接入口;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和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上分别有一路压力空气输入口和压力水液体接入口,分别通过采煤机机身管缆槽(18)布置管路完成连接;前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6)布置于采煤机前摇臂(12)上平面的预焊接凸台上,向工作面煤壁(14)一侧实现不间断喷雾,使得截齿上破碎的煤中逸出的粉尘与湍流气水雾滴碰撞沉降,实现前截割部截割煤过程中的粉尘直接治理;采煤机(11)上前截割动力部平面靠近工作面煤壁(14)一侧且距离250-300毫米的位置处布置预焊接凸台,前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7)布置于预焊接凸台上,向工作面煤壁(14)一侧实现不间断喷雾,使得气雾智能喷雾流体喷射到前截割动力部机身正对的煤壁,这样采煤逸出的粉尘与湍流气水雾滴碰撞沉降,实现前截割部截割煤壁中的粉尘治理;采煤机(11)上牵引部平面靠近工作面煤壁(14)一侧且距离250-350毫米的位置处布置预焊接凸台,牵引部气雾智能喷雾单元(8)布置于预焊接凸台上,向工作面煤壁(14)一侧实现不间断喷雾,使得气雾智能喷雾流体喷射到牵引部机身正对的煤壁,这样采煤逸出的粉尘与湍流气水雾滴碰撞沉降,实现牵引部正对煤壁逸出的粉尘直接治理;后截割动力部平面靠近工作面煤壁(14)一侧且距离200-300毫米的位置处布置预焊接凸台,后截割动力部位气雾智能喷雾单元(9)布置于后截割动力部平面的预焊接凸台上,向工作面煤壁(14)一侧实现不间断喷雾,使得气雾智能喷雾流体喷射到后截割动力部机身正对的煤壁,这样采煤逸出的粉尘与湍流气水雾滴碰撞沉降,实现后截割部截割煤壁中的粉尘直接治理;后截割滚筒气雾智能喷雾单元(10)布置于采煤机后摇臂(13)上平面的预焊接凸台上,向工作面煤壁(14)一侧实现不间断喷雾,使得截齿上破碎的煤逸出的粉尘与湍流气水雾滴碰撞沉降,实现后截割部截割煤产生的粉尘直接治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154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