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1897.2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08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朱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T19/20;G16H30/40;G16H1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汇律师事务所 11711 | 代理人: | 李英杰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穴位 模型 建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收集人体标准模型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根据库中各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经络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库中各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表面按各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中心穴位对应的各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这种方法和装置将穴位作为空间的中心点对人体皮肤进行分区,构建新的穴位皮区模型,能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人体模型的生成技术,更为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一)传统中医的十二皮部分区模型粒度太粗,无法有效支撑皮肤科临床数据的空间表征
现代医学的皮肤分区,即皮肤支配区(dermatome),指由某一脊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主要是基于神经走向进行划分的。而中医传统的皮肤分区包括十二皮部,出自《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又作“皮之十二部”、“皮部”。体表的皮肤根据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即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连属部分。它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与络脉、经脉、脏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构成一完整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体系。
皮肤疾病发于肌表,与十二皮部具有直接关联。整体辨证、经络、皮损辨证相结合是皮肤病临床诊治特色之一,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以知其内;至其内,已愈其外”。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和鲜明特色。然而,基于十二皮部进行分区统计得到的皮损部位数据粒度不够精细,只有十二个维度。而临床中的皮损分布往往比较复杂,经常出现跨多个皮部的情况;粗粒度的皮损位置也难以表达皮肤病的进展和消退信息。数据录入主要采用二维的低精度的皮部观察表,不够生动直观,皮部交界处的皮损也难以准确判断,无法有效支撑皮肤科临床数据的空间表征。
(二)现有的三维人体经络模型也只能演示针灸知识和经络的循行分布
依托于数字人体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三维经络腧穴的建模和可视化也取得了较多成果。罗群芳、钟沁等分别基于3DMax技术和人体解剖切片图像数据,建立了穴位和经络三维可视化模型。庄天戈等建立了一个对于腧穴定位及针刺方向描述的模型。黄咏等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人体经络模型,可以演示临床的针灸知识和经络的循行分布。Zong实现了治疗穴位频次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朱彦等完成了人体经络腧穴建模,设计实现了跨平台三维可视化系统。
以上三维人体经络模型只能演示针灸知识以及经络穴位的空间位置和循行分布,不能支持皮肤病的皮损空间分布的表征进而实现基于空间分布的临床数据挖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新地提供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将穴位作为空间的中心点对人体皮肤进行分区,构建新的穴位皮区模型,该模型相对于十二皮部,能够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
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收集人体标准模型以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根据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个经络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起来;基于知识库中的人体标准模型和经络穴位位置编码,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起来;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从而建立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1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