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泥预先脱泥分选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1905.3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4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任瑞晨;岳增川;安红运;胡秀明;李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阜新工大矿物加工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9/00 | 分类号: | B03B9/00;B03B7/00;B04C9/00;B03D1/14;B03D101/02;B03D101/04;B03D10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韩惠琴 |
地址: | 1230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先 分选 工艺 | ||
1.煤泥预先脱泥分选工艺,包括缓冲搅拌桶(3)、渣浆泵(4、18)、给料稳压管(5)、镜像双锥发生器(8)、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11a、11b)、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14)、并联水力旋流器缓冲池(17)、矿浆搅拌桶(19)、浮选机(20)、液固流化床分选机(21),其特征在于,煤泥预先脱泥分选工艺如下:
选煤厂煤泥水经搅拌混匀,通过浓缩旋流器分级后底流作为粗精煤,溢流煤泥水通过浓缩旋流器溢流管(1)经缓冲搅拌桶(3)内安设的隔粗弧形筛(2)隔粗后进入缓冲搅拌桶(3),缓冲搅拌桶(3)内煤泥水中固体颗粒粒度上限须小于所用小锥角水力旋流器使用标准入料粒度的上限,隔粗后的溢流煤泥水在缓冲搅拌桶(3)内搅拌混匀,用矿浆浓度计检测煤泥水浓度,使其质量浓度稳定在10~25%范围内;
当缓冲搅拌桶(3)中煤泥水符合镜像双锥发生器(8)入料浓度后,通过入料渣浆泵(4)将缓冲搅拌桶(3)内搅拌混匀的煤泥水泵入镜像双锥发生器入料口(7)连接的给料稳压管(5)左端,给料稳压管(5)右端封闭,检测给料稳压管(5)上的压力表(6),压力表(6)示数稳定在0.1~0.35Mpa内;
煤泥水经镜像双锥发生器入料口(7)沿切线方向给入镜像双锥发生器(8),在镜像双锥发生器(8)内沿筒壁从中间大直径部位,延轴向依次流经第一级锥式发生器(9a)和第二级锥式发生器(9b)向镜像双锥发生器(8)两端的小直径端做螺旋运动;
物料在镜像双锥发生器(8)中进行第一次分级分选,沿着镜像双锥发生器器壁运动的较粗固体颗粒-大中位径粒群,首先经过第一级切向流导管(10a)进入靠近镜像双锥发生器入料口(7)的第一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11a)中进行分级分选;然后较细颗粒-次大中位径粒群再沿着镜像双锥发生器继续向两端做螺旋运动,经过第二级切向流导管(10b)进入第二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11b)中进行分级,最后螺旋运动的物料进入镜像双锥发生器两端的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14)中;
物料经过分级分选,高灰异质细泥颗粒经第一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2a)、第二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2b)、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5)排出至浓缩、压滤直接作为中煤或尾煤;
粒度相对较粗的煤炭颗粒与中高密度煤矸连生体颗粒经第一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3a)、第二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3b)、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6)分别排入并联水力旋流器缓冲池(17)中由可拆卸的第一隔板(22a)和第二隔板(22b)分隔而成的第一缓冲室(17-1)、第二缓冲室(17-2)和第三缓冲室(17-3)中,第一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3a)、第二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3b)、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底流口(16)在并联水力旋流器缓冲池(17)、第一缓冲室(17-1)、第二缓冲室(17-2)和第三缓冲室(17-3)上方且低于并联水力旋流器缓冲池(17)、第一缓冲室(17-1)、第二缓冲室(17-2)和第三缓冲室(17-3)上沿;用矿浆浓度计实时监测第一缓冲室(17-1)、第二缓冲室(17-2)和第三缓冲室(17-3)中煤泥水的浓度;
利用缓冲池渣浆泵(18)将第一缓冲室(17-1)、第二缓冲室(17-2)和第三缓冲室(17-3)中的煤泥水混合或者单独泵入矿浆搅拌桶,经搅拌混匀后的煤泥水自流入浮选机(20)或液固流化床分选机(21)中进行分选程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泥预先脱泥分选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浮选机(20)前的搅拌桶中,补加水稀释确保煤泥水浓度应控制在75~110g/L,并顺序定量加入捕收剂和起泡剂,分选程序中,在液固流化床分选机(21)前的搅拌桶中,补加水稀释确保煤泥水浓度应控制在300~450g/L。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泥预先脱泥分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2a)、第二重切向流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2b)、终端并联水力旋流器溢流口(15)均为呈伞状排料,若为柱状排料需通过调节入料渣浆泵(4)的流量,调节给料稳压管(5)内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阜新工大矿物加工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阜新工大矿物加工利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190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