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22143.9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8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滕志英;黄少敏;钱飞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2B31/08;F22B37/02;F22B37/10;F22G7/12;F23J15/02;F23J1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虹霞;黄春松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东南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dcc 装置 余热 锅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包括:烟道和汽包;烟道的结构包括:第一、第二烟道,连接烟道连通第一烟道和第二烟道顶部,第一烟道的下端部与入口烟道连通,第二烟道的下端部与出口烟道连通;在第一烟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过热器、第一蒸发器、喷氨装置,在入口烟道上连通有总旁通烟道,在位于过热器与第一蒸发器之间的第一烟道上连通有带第一调节装置的第一旁通烟道,在位于第一蒸发器与喷氨装置之间的第一烟道上连通有带第二调节装置的第二旁通烟道,第一旁通烟道和第二旁通烟道分别与总旁通烟道连通;在第二烟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脱硝装置、第二蒸发器、省煤器。上述结构能保证催化剂SCR的脱硝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是石油二次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原油深度加工中、特别是在重油转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大约有50%的重质油通过催化裂化装置来加工完成,成品汽油中80%以上是催化裂化汽油组分。催化裂化对促进我国的炼油工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催化裂化装置在进行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中含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硝酸雾,以二氧化氮为主,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会生成硝酸、亚硝酸,硝酸、亚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光化学烟雾;此外,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还会刺激人体肺部、损害人体呼吸道、引起人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哮喘等呼吸系统有问题的病患的影响更为明显,对儿童来说还存在肺部发育受损等隐患。
余热锅炉是催化裂化装置中排出的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关键设备,余热锅炉的结构、性能等极大地影响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其他相关设备,对保证石化企业蒸汽管网正常运行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安全生产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见的余热锅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催化剂SCR的脱硝率不理想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催化剂SCR的脱硝率的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包括:烟道和设置于烟道外的汽包;所述的烟道的结构包括:分别竖直设置的第一烟道和第二烟道,第一烟道的顶部敞开口与第二烟道的顶端敞开口通过连接烟道连通,第一烟道的下端部与入口烟道连通,第二烟道的下端部与出口烟道连通;在入口烟道上方的第一烟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过热器、第一蒸发器、喷氨装置,在入口烟道上连通有总旁通烟道,在位于过热器与第一蒸发器之间的第一烟道上连通有第一旁通烟道,在第一旁通烟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烟气流量大小的第一调节装置,在位于第一蒸发器与喷氨装置之间的第一烟道上连通有第二旁通烟道,在第二旁通烟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烟气流量大小的第二调节装置,第一旁通烟道和第二旁通烟道分别与总旁通烟道连通;在出口烟道上方的第二烟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脱硝装置、第二蒸发器、省煤器;省煤器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汽包的进水口连接,汽包的出水口通过下降管路分别与第一蒸发器的进水口和第二蒸发器的进水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汽水混合出口和第二蒸发器的汽水混合出口均通过第二管路与汽包的汽水混合进口连接,汽包上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与过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前述的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其中,第一烟道内的过热器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汽包上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依次与低温过热器、高温过热器连接。
进一步地,前述的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其中,第二烟道内的脱硝装置设置有三级,由上至下依次为:一级脱硝装置、二级脱硝装置、三级脱硝装置。
进一步地,前述的一种新型DCC装置余热锅炉,其中,脱硝装置设置在锅炉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2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生态菜籽油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残疾人用滑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