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23856.7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3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龚彧;胥峥;李冬华;陈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38 | 分类号: | H04W4/38;H04L29/08;G08C17/02;G01D21/02;G16Y10/35;G16Y20/10;G16Y40/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港澄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4 | 代理人: | 范佳晨 |
地址: | 22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获取 电力 灾害 监测 数据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所述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包括传感器节点、射频识别装置,所述传感器节点包括能量供应模块、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将所述传感器节点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采集的信息作为所述电力力灾害监测数据上传至所述物联网的网络层,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能够构建危控区数据监测感知层,建立危控区监测数据通道,获取典型电力灾害监测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灾害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网运行经验表明,架空输电线路等输变电设备长期暴露于大气环境之中,易受气象灾害如雷暴、冰灾、风灾、地质灾害的袭击而发生故障,电网能否安全可靠运行与外部气象环境有密切关系。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物与物互联,其产业可以细分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三个方面。物联网感知层作为整个物联网体系的最底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知层主要承担信息采集、物体识别以及信息传输等任务。在感知层中最主要的技术有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和ZigBee技术等。随着物联网广泛地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工业监测、环境监测等社会经济领域,人们对感知层技术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采用传感器节点、射频识别装置获取信息,构建危控区数据监测感知层,建立危控区监测数据通道,获取典型电力灾害监测数据,并将电力力灾害监测数据上传至物联网的网络层,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能够构建危控区数据监测感知层,建立危控区监测数据通道,获取典型电力灾害监测数据。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所述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包括传感器节点、射频识别装置;所述传感器节点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无线连接;
所述传感器节点包括能量供应模块、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能量供应模块分别与所述传感器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相连接,所述传感器模块与所述处理器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顺序连接;
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电子标签安装在所需监测物体表面,通过所述阅读器读取所述电子标签所包含的所述所需监测物体信息,同时能够跟踪定位所述所需监测物体;
所述传感器节点与所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相连接;
所述获取电力灾害监测数据的装置将所述传感器节点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采集的信息作为所述电力力灾害监测数据上传至所述物联网的网络层,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
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传感器、A/D转换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收发器。
所述传感器节点还包括定位系统、移动装置和可再生能源部件。
所述电子标签内部拥有存储结构,包含所述所需监测物体信息各项工作参数和位置信息。
所述电子标签安装在所需监测物体表面。
所述电力力灾害监测数据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气压强度、雷电强度、风力强度、电力线路塔杆倾斜信息、电力线路覆冰状况、电力线路舞动状况、电力线路绝缘子污闪状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38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阻隔复合硬片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空间机械臂悬吊微重力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