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特征模型的地下构筑物参数化BIM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31490.8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2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斌;钟俊彬;王培成;黄贤斌;岑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水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F119/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杨东明;张冉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特征 模型 地下 构筑物 参数 bim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地下构筑物参数化BIM构建方法,包括建立地下构筑物的模型,提取模型的特征参数;根据外部标注指令从特征参数中获取目标参数,将目标参数存入数据库;获取目标参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根据数学逻辑表达式构建对应的特征模型,特征模型用于驱动对应的BIM模型。该方法是一个高度复用的基于特征参数进行参数化驱动的技术框架;通过该方法建立的BIM模型关联主要参数,可以使模型全参数化,并提取参数;该方法可以根据参数化模型进行关键参数驱动,完成BIM正向设计工作;同时,参数化模型具有高度复用性;方法的便利性提高了BIM技术在设计中的普及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BIM正向设计、工程参数化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地下构筑物参数化BIM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简称BIM)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工程设计模式向协同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基于BIM技术开展的工程设计以形体为基础、以信息为核心,可开展多源数据融合、异构数据结构整合,促进建筑业信息化、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BIM技术被誉为自“甩图板”之后的第二次设计方式革命。但BIM技术自2000年初引入国内至今,依然没有直接在设计中广泛使用,多数仍为“翻模应用”。
现行的通用BIM技术软件主要从国外引进,其技术框架及方法以建筑工程为研究对象,未充分结合地下构筑物的特点。BIM技术在地下构筑物设计中的效率与友好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BIM技术软件未结合地下构筑物的特点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地下构筑物参数化BIM构建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特征模型的地下构筑物参数化BIM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地下构筑物的模型,提取模型的特征参数;
根据外部标注指令从特征参数中获取目标参数,将目标参数存入数据库;
获取目标参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
根据数学逻辑表达式构建对应的特征模型,特征模型用于驱动对应的BIM模型。
较佳地,获取目标参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图论方法获取目标参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预设显示和行为方式通过特征模型驱动BIM模型。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特征模型获取BIM构件的空间定位信息、几何信息。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参数调整指令,根据参数调整指令调整目标参数。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调整后的目标参数获取更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
根据更新的数学逻辑表达式构建更新的特征模型。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更新的特征模型驱动BIM模型。
较佳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模型选择指令获取目标模型;
根据模型组合指令将目标模型组合以生成工程模型。
较佳地,目标参数包括尺寸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水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水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1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卤制效率的卤料装置
- 下一篇:血压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