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4685.8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9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高俊强;张波;邓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德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6/00 | 分类号: | C21D6/00;C21D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沚镇***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钢 状态 热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取具有液析碳化物的试样加热到1200℃‑1220℃进行扩散退火,观察组织形态是否达标,情况(1):如果组织形态达标,则批量处理时进行扩散退火即可,得到合格的热处理组织即可;情况(2):如果组织形态不达标,则需要增加锻打工序,锻打后再进行一次扩散退火,调温至1200℃‑1220℃,保温至液析碳化物充分溶解,直至组织形态达标,得到合格的热处理组织状态。本发明的优点:通过改善轴承钢的碳化物液析,大幅度提高了高端轴承的使用寿命,同样的机加工精度的情况下,由原来的三千小时提高到三万小时,甚至更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轴承钢是高碳高合金的过共析钢,导热性差,在铸造时,容易产生枝晶状偏析,甚至共晶反应行成大块的碳化物与奥氏体共存,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液析,液析对钢的强度影响很大,对轴承的最终热处理的组织状态,影响很大,进而影响轴承寿命。这种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碳和铬有贫有富的偏析甚至大块液析,是高碳铬轴承钢中最不稳定不均匀,破坏了钢的连续性,是后期热处理及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失效的。现实生产中,尽管国内钢厂已经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参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掌握了一些消除或者控制液析的方法,实际在出钢过程中,因为生产的客观环境,极易形成液析,控制的工艺再严格,或多或少的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控制不好导致液析的形成,一旦形成,在金相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组织状态非常明显,那么这种特定的组织一旦行成,在国内外现有的技术中几乎都没有整套方法能够完美消除,大部分都是带病使用,严重影响产品使用寿命,很多人都知道,凡是用到轴承的地方,都存在差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轴承的精度和寿命,就是整体的精度和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如今的轴承钢液析状态难以消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取具有液析碳化物的试样加热到1200℃-1220℃进行扩散退火,观察组织形态是否达标,情况(1):如果组织形态达标,则批量处理时进行扩散退火即可,然后再使用真空炉或气氛保护连续炉加热到850℃左右,再经过回火进行最终热处理,淬火介质为乙醇,得到合格的热处理组织即可;情况(2):如果组织形态不达标,则需要增加锻打工序,锻打装置中的温度为1200℃-1250℃,锻打后再进行一次扩散退火,如果工件余量很多,则调温至1200℃-1220℃,保温较长时间至液析碳化物充分溶解,直至组织形态达标;如果工件余量很小,在扩散退火工艺上,也可适当调整,先调温至1140℃-1180℃,保温至液析碳化物充分溶解,然后升温到1200℃-1220℃保温至组织形态达标,然后使用真空炉或气氛保护连续炉,加热到850℃左右,淬火介质为乙醇,再经过回火进行最终热处理,得到合格的热处理组织状态。
优选地,最终热处理时使用的加热设备是真空炉加热装置。
优选地,观察组织形态采用的是金相显微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有效的、大幅度提高了高端轴承的使用寿命,经过大量实验后的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的热处理工艺得到的轴承钢,由原来的3000小时提高到三万小时,甚至更久;
第二,显著的提高了轴承钢的组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端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了高端钢的抗疲劳性能;
第三,大幅减少了轴承钢的废品率,有效的实现了减少返工,减少了成本支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轴承钢液析状态下组织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轴承钢合格的扩散退火后的组织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德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德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4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