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36894.6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4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吕硕文;王杨;张振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辰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B01D47/14;B01D53/18;B01D53/04;B01D17/05 |
代理公司: | 安徽专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94 | 代理人: | 张云枝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饱和 脱油式 含油 废气 排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属于含油废气处理技术领域,通过在吸附管内设置带有乳化水解层的内填料吸附层,内填料吸附层配合多个给液喷头用于对向上排入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处理,在内填料吸附层吸附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内填料吸附层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高气压迫使水膜层向上推动水溶液,水溶液通过多个补液腔溢出后对乳化水解层进行水解,使得乳化水解层内部的乳化液溢出与对内填料吸附层上的油污相溶乳化,并在给液喷头的喷淋作用下,更易于内填料吸附层上的油污自动被乳化分解并脱离内填料吸附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内填料吸附层的吸附能力,在一定的吸附时间内,无需人工进行更换,简化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油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工业制造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成分很复杂,这种废气中存在大量的油污、燃料灰分、煤粒等。
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密度大,废气需要进行吸附过滤达标后才能被安全排放。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吸附剂、吸附网对废气进行吸附处理,市场上使用最多的吸附剂包括蜂窝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分子筛、硅胶、高聚合物吸附树脂等。
无论是哪种方式进行废气吸附处理,总会达到吸附饱和状态,当吸附饱和后便无法进行吸附操作,尤其针对含有大量油污的废气,油污附着在吸附剂或吸附网上,造成气体流通堵塞,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使用,需要技术人员对吸附剂进行跟换脱附,而现有的废气吸附工作中,工作人员也很难及时了解对于油污的吸附进程,会存在油污吸附饱和却未能及时拆卸更换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附结构的吸附过滤效率。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通过在吸附管内设置带有乳化水解层的内填料吸附层,内填料吸附层配合多个给液喷头用于对向上排入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处理,在内填料吸附层吸附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内填料吸附层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高气压迫使水膜层向上推动水溶液,水溶液通过多个补液腔溢出后对乳化水解层进行水解,使得乳化水解层内部的乳化液溢出与对内填料吸附层上的油污相溶乳化,并在给液喷头的喷淋作用下,更易于内填料吸附层上的油污自动被乳化分解并脱离内填料吸附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内填料吸附层的吸附能力,在一定的吸附时间内,无需人工进行更换,简化操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饱和自脱油式含油废气排放管,包括吸附管和连接于吸附管底端的进气管,所述吸附管的内部嵌设安装有锥形吸附体,所述锥形吸附体的顶端连接有补液柱,所述锥形吸附体包括位于内侧的内填料吸附层,所述内填料吸附层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补液柱底端相衔接的乳化水解层,所述补液柱的内底部活动嵌设有水膜层,所述补液柱的内部填充有与水膜层相衔接的水溶液,所述补液柱的侧壁内沿环形方向开设有多个与乳化水解层顶端相连通的补液腔,多个所述补液腔的顶端与补液柱内部相连通,所述吸附管的内部套设有与内填料吸附层顶端位置相对应的内环形体,所述内环形体的内壁上分布有多个给液喷头,所述吸附管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与多个给液喷头相连通的环形给液管,所述环形给液管外接有进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乳化水解层包括衔接于内填料吸附层顶端的内衔接层,所述内衔接层的外侧壁上分布有多个外泡腾鼓包,多个所述外泡腾鼓包内部填充有乳化剂,当内填料吸附层达到一定的吸附饱和后,水溶液在高气压的推动下从补液腔处溢出,外泡腾鼓包遇水崩解,从而其内部的乳化剂溢出对内填料吸附层上的油污起到乳化分解作用,实现内填料吸附层在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吸附饱和后能够自动脱油处理。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外泡腾鼓包交错分布,且外泡腾鼓包采用泡腾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辰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淮北辰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68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