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饱和自醒型水面油污吸附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6977.5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1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吕硕文;王杨;张振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硕文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G01N21/78 |
代理公司: | 安徽专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94 | 代理人: | 张云枝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饱和 水面 油污 吸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自醒型水面油污吸附板,属于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可以实现通过导油芯、半球形密封罩、受压放热套、遇油膨胀剂的设置,当吸附板体吸油接近饱和时,半球形密封罩内水蒸气的压强会增大,并设有特制的饱和自醒组件、二醒便捞组件,水蒸气压强的增大,可使饱和自醒组件中的显色自醒剂由白色转变为蓝色,便于工作人员判断吸附板体是否达到吸油饱和,可有效的提高油污的处理效率,半球形密封罩内水蒸气的压强增大,同时也会向上顶起二醒便捞组件中的活塞,致使回捞吊环漏出回捞连接管外,一方面,可达到一个双重提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便于对吸附板体进行回捞,大大提高了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饱和自醒型水面油污吸附板。
背景技术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水体修复就是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使水质好转、水体恢复原有价值和作用。
随着水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水上事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船舶集中航行和停泊的水域,船舶的排放或泄露,都会产生大量漂浮物。水面漂浮物包括浮油、垃圾、植物残骸等,具有污染范围大、破坏时间长、扩散和漂移速度快等特点。浮油在水面上形成的大面积油污,会阻隔正常的水气交换过程,影响生物链的循环,破坏生态平衡,恶化水体质量。
物理吸附法是常见的水面油污处理方式之一,主要是投放多个吸油材料制成的吸油板,吸油板可漂浮于水面以及油污上,并对油污进行吸附,进而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具有节能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在吸附结束后,需要对吸油板进行打捞回收,但由于吸油板的吸油速率,受油污的浓稠度、与油污的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吸油板的吸油速率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实际除油的过程中,各个吸油板达到吸油饱和状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而现有技术中的吸油板,通过肉眼无法很好的判断吸油板是否吸油饱和,以至于无法及时的回捞已经饱和、无法继续吸附油污的吸油板,影响油污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饱和自醒型水面油污吸附板,它可以实现通过导油芯、半球形密封罩、受压放热套、遇油膨胀剂的设置,当吸附板体吸油接近饱和时,半球形密封罩内水蒸气的压强会增大,并设有特制的饱和自醒组件、二醒便捞组件,水蒸气压强的增大,可使饱和自醒组件中的显色自醒剂由白色转变为蓝色,便于工作人员判断吸附板体是否达到吸油饱和,可有效的提高油污的处理效率,半球形密封罩内水蒸气的压强增大,同时也会向上顶起二醒便捞组件中的活塞,致使回捞吊环漏出回捞连接管外,一方面,可达到一个双重提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便于对吸附板体进行回捞,大大提高了便利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饱和自醒型水面油污吸附板,包括吸附板体,所述吸附板体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导油芯,所述吸附板体的顶端且位于导油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半球形密封罩,所述半球形密封罩的底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受压放热套,所述受压放热套内填充有遇油膨胀剂,所述半球形密封罩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饱和自醒组件,所述饱和自醒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半球形密封罩外壁上的透明储料瓶,所述透明储料瓶的底端连通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相匹配的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中部设置有相匹配的活动环塞,所述活动环塞的上方设有固定连接与导气管内壁上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和活动环塞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透明储料瓶内填充有显色自醒剂,所述半球形密封罩的顶端设置有二醒便捞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二醒便捞组件包括回捞连接管,所述回捞连接管内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塞,所述活塞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竖杆,所述连接竖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回捞吊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硕文,未经吕硕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69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