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入耳式蓝牙耳机或助听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9266.3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2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百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百良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耳 蓝牙 耳机 助听器 | ||
蓝牙耳机或助听器,具体指耳机或助听器主体完全进入耳道,而蓝牙电路电池等部分挂于耳后,两者之间有弹性连接线缆固定连接连为一体。
技术领域
一种全入耳式蓝牙耳机或助听器,具体指耳机或助听器主体完全进入耳道,而蓝牙电路电池等部分挂于耳后,两者之间有弹性连接线缆固定连接连为一体。
背景技术
目前蓝牙耳机,尤其是真无线TWS蓝牙耳机,已经很快垄断了耳机市场,成为手机的标配配件了。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佩戴牢靠性不够,容易滑脱遗失。二是佩带舒适性不佳,耳机重量大,长时间佩带造成耳廓和耳道的疲劳。三是无法满足运动场景的需求。这些入耳式耳机,实际上仅仅是耳机头部的一个导管和硅胶耳套进入耳道,耳机主体位于耳廓中,并不是真正“入耳”。
针对以上问题,文献1CN209517465U和2CN211352410U都给出了全入耳式的新设计,如图1和图2所示。可见这两个设计都提出了耳机主体全入耳的概念,且都是耳机本体与挂耳部件是用两个连接器相连接的。由于电连接器的连接机械强度必须有保证,因而尺度有限制,不可能太小,从而限制了连接好的全入耳耳机的主体部分实际上不是足够小,尤其是在轴向长度上,长度太长,为了佩带舒适性,尾部还是漏出在耳道外,“全入耳”在现有设计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而且两个连接器使用了不少铜质金属部件,在微型化的全入耳耳机里增加了相当大的质量,佩戴的舒适性因重量带来的疲劳而损失。同时实际使用中,连接器失效的故障率也遭人诟病。
发明内容
为了真正实现全入耳式耳机设计,本申请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完全取消现有技术的连接器方案,采用固定式连接。一是可以减少两个子母连接器的尺寸体积,真正实现全入耳。二是可以减轻质量,减少负担,提高佩带舒适性。三是取消连接器后,既无连接器失效产品失灵的质量隐患,也无佩带时连接器突然失效时,耳机入耳的本体陷于耳道无法取出的可能隐患。
并且本设计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类似的硅胶耳套式设计,而更加优选的方案是耳机本体采用柔软的慢回弹记忆海绵等材料为表面材质,实现更加舒适的佩带感和更好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文献1 CN209517465U的设计,可以看出使用了子母连接器6在全入耳耳机的主体的尾部。连接器6的体积尺度与耳机的驱动单元1相仿。
图2是文献2 CN211352410U的设计,可以看出使用了子母连接器6在全入耳耳机的主体的尾部。两个连接器6的体积尺度与耳机的驱动单元1相仿。
图3是本专利的设计,1是耳机主体,2是动铁单元,3是弹性连接线缆,4是挂于耳后的控制电路包括蓝牙和电池以及控制按键或触摸控制部件等,5是耳机出声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3,给出本设计的实施方式例。如图3所示,动铁单元紧配合安装于耳机主体1的外壳之中,弹性连接电缆3进入耳机主体1的外壳中,弹性连接电缆里的导线电连接到动铁单元2和/或其它传感器,同时,弹性连接线缆里的弹簧钢丝等弹性体通过点焊等工艺固定在动铁单元的金属外壳上(或固定在耳机主体1的外壳内的坚固受力位置),保证弹性连接线缆与耳机主体1的机械连接强度。弹性连接电缆3另一端进入控制电路4的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百良,未经张百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92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