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0037.3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4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栋;梅申功;李晨辉;陈卓;刘雅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7/08;F24F12/00;F24F13/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243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行 排风热 回收 二氧化碳 临界 循环 新风 空调 机组 | ||
本发明公开了新风机组技术领域的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包括新风空调机组本体,所述新风空调机组本体的左侧开设有新风进口,所述新风空调机组本体于新风进口的上方设置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左端与回收箱连接,且排风口的内壁与传输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传输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回收箱的内部,所述回收箱的内部设置有回收机构,通过电机带动旋转轴旋转,使得固定槽转动,进而使得导热杆上的叶片搅动热风,在搅动时热风可以带动塑料板旋转,进而使得热风在固定槽内来回翻滚,提高了热风的翻滚次数,进而以提高热风撞击到叶片上的次数,从而可以提高热风回收到导热杆上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二氧化碳作为理想的制冷剂开始重新得到重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环保型的自然工质,有着诸多优点,如自然工质,环境性能良好,对臭氧层不产生任何破坏作用,且具有较小的温室效应,安全系数高,无毒不可燃,化学性能稳定,粘度低,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及传热性,廉价,容易在自然界中获取。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是一种提供新鲜空气的调节设备,主要承担处理从室外引进的新风,将室外的空气处理成与室内温度接近的空气,再加一些过滤,从而保证室内新鲜空气的品质,以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可以对新风进行制冷,但无法对新风进行加热,因此目前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通过外部连接排风热回收设备对排出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回收后的热量可以用回新风处理,可以对新风加热,起到了节能的效果,但是其在使用时热回收的效果不好,且在北方寒冷的地区,在热回收后排出的气体温度较低,容易导致排出口上出现结冰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进行排风热回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包括新风空调机组本体,所述新风空调机组本体的左侧开设有新风进口,所述新风空调机组本体于新风进口的上方设置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左端与回收箱连接,且排风口的内壁与传输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传输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回收箱的内部,所述回收箱的内部设置有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顶部设置有传输筒,所述传输筒呈倒八状,所述固定槽两侧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在回收箱的内壁上,且回收箱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滑动杆相匹配的环形滑轨,所述固定槽的内壁上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传输管的底端延伸至传输筒的内部,所述固定槽的底部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上连通有传输管,所述传输管的底端与固定连接回收箱上的风机连通,所述风机的排风口外接送热管,所述固定槽的两侧均开设有通风口,所述回收机构与破冰机构连接,所述回收箱的左侧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内壁横向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端连接在与排气孔内壁贴合连接的网板。
优选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固定槽底部内壁上的蓄热块,所述蓄热块的外壁螺旋缠绕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贯穿固定槽,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贯穿回收箱与传输管连通,所述蓄热块的顶部设置有传热组件。
优选的,所述传热组件包括嵌接在蓄热块顶部的导热杆,所述导热杆的前侧上部均匀设置有叶片,所述叶片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凹槽,前侧所述凹槽上贴合有十字板,所述十字板的后侧固定连接在导热杆上,所述叶片前后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转动组件。
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两组结构相同的轴承座,两组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叶片上,两组所述轴承座的相对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上均匀设置有塑料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00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