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2162.8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2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军;刘朝晖;沈尔卜;苏昕;程书凯;汪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航武汉港湾新材料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51/02 | 分类号: | C08F251/02;C08F283/06;C08F220/56;C04B24/38;C04B24/26;C04B10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李琴 |
地址: | 43830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分散 混凝土 分散剂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异戊烯醇聚氧乙烯基醚和去离子水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升温,控制搅拌速度,待完全溶解后得到A溶液;
2)边搅拌边向A溶液中缓慢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待完全溶解后得到B溶液;
3)降低搅拌速度后在B溶液中加入过硫酸铵,并开始滴加丙烯酰胺和巯基乙酸的混合水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保温反应,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即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
所述反应釜包括:
外壳体,其包括上顶板、下底板和一对侧板,所述外壳体内部为中空结构;
旋转密封板,其水平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部且恰好将所述外壳体内部的中空结构分为上下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密封的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旋转密封板通过设置于所述侧板内的步进电机驱动绕其水平中心轴线每次转动180度;
进液通道,其包括一对上进液通道和一对下进液通道,一对上进液通道对称位于一对侧板的上部,一对下进液通道对称位于一对侧板的下部;
驱动电机,其包括上电机和下电机,所述上电机位于所述上顶板内且所述上电机的驱动轴伸出至上腔体内,所述下电机位于所述下底板内且所述下电机的驱动轴伸出至下腔体内;
搅拌机构,其包括搅拌轴和搅拌叶,所述搅拌轴下端通过轴承设置于所述旋转密封板的中心,多个搅拌叶设置于旋转轴上,所述搅拌轴上端可拆卸连接至所述上电机或下电机的驱动轴上;
固定壳,其设置一对且分别恰好套设于所述上电机和下电机外;
伸缩机构,其在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上均设置一个,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一对水平杆和一对竖直杆,所述水平杆的内端分别对称连接至所述固定壳上,所述水平杆的外端分别连接至一对竖直杆的上端,一对竖直杆分别竖直对称位于一对侧板内,一对竖直杆上具有与对应的上进液通道或下进液通道贯通的连通口,一对水平杆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一对伸缩油缸,其伸缩杆分别连接至一对水平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异戊烯醇聚氧乙烯基醚、丙烯酰胺、过硫酸铵和巯基乙酸的质量比为(43-86):(1.0-3.0):(0.15-0.3):(0.03-0.07):(0.01-0.0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戊烯醇聚氧乙烯基醚的分子量为2000-300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规格为热溶型,黏度为150000mPa•s,其测试条件为2wt%,2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控制溶解时搅拌速度为240rpm,所述步骤3)中反应时搅拌速度为120rp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升温至反应温度为60-80℃,所述步骤3)中滴加时间为2-3h,保温反应时间为1-1.5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还包括:
套筒,其设置于所述上电机的驱动轴端部;
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下电机的驱动轴端部,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多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下电机的驱动轴端部,多根连接杆分别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
其中,所述搅拌轴上端具有向下凹陷的多个凹槽,其与所述连接板上的多根连接杆恰好一一对应卡合,所述搅拌轴上端外壁环向一圈间隔固定有多个卡条,所述卡条上端为朝向所述搅拌轴端部倾斜的斜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抗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密封板外圈固定设置有密封圈,其紧贴所述外壳体内壁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航武汉港湾新材料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交二航武汉港湾新材料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216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