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立HBPRC本构模型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7466.3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9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傅强;卜梦鑫;何嘉琦;许文瑞;赵旭;张兆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16C10/00;G16C60/0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安伟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立 hbprc 模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立HBPRC本构模型的方法及装置,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和应变协调原则建立HBPRC的名义应力、力学损伤变量、弹性模量以及轴向应变之间的第一计算关系;获取HBPRC的力学损伤变量、轴向应变、韦伯分布的尺度参数以及形状参数之间的第二计算关系;根据BF和PF的作用,获取增强效应参数、基准弹性模量以及HBPRC的弹性模量之间的第三计算关系;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计算关系,建立HBPRC本构模型,本构模型为HBPRC的名义应力与基准弹性模量、轴向应变以及总损伤变量之间的计算关系,总损伤变量由力学损伤变量和增强效应参数计算获取。用于建立HBPRC的本构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立HBPRC(混杂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增强混凝土)本构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混杂纤维混凝土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等领域,钢-聚丙烯纤维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混杂纤维形式,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由于钢-聚丙烯纤维与钢筋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特征,当钢-聚丙烯纤维掺入混凝土中时不仅会增加结构自重,而且钢纤维易生锈,当其应用于海工混凝土结构时可严重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另外,BF与水泥基材料之间也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在一定的条件下,BF可替代SF作为混凝土的增强、增韧材料。聚丙烯纤维(PolypropyleneFiber,PF)的弹性模量较低,但延性较好,易分散,具有较好的化学惰性,能稳定存在于混凝土内部的碱性环境中。因此,当BF和PF混杂掺入混凝土中时,由于BF和PF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差异,BF和PF可在不同力学尺度上发挥作用,有效抑制混凝土内裂缝的扩展和发育,从而降低混凝土的脆性,提高混凝土的延性,因此HBPRC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易遭受化学腐蚀和冲击荷载作用的海洋和近海工程结构中。然而,目前关于HBPRC的研究多集中于配合比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方面,并未对HBPRC的宏观性质作深入研究,HBPRC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领域亟需建立一种能够表征HBPRC的本构模型的数学模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HBPRC本构模型的方法及装置,用于建立能够表征HBPRC的本构模型的数学模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HBPRC本构模型的方法,包括:
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和应变协调原则建立第一计算关系,所述第一计算关系为HBPRC的名义应力、HBPRC的力学损伤变量、HBPRC的弹性模量以及HBPRC的轴向应变之间的计算关系;
获取第二计算关系,所述第二计算关系为HBPRC的力学损伤变量、HBPRC的轴向应变、韦伯分布的尺度参数以及韦伯分布的形状参数之间的计算关系;
根据玄武岩纤维BF和聚丙烯纤维PF对混凝土内损伤的抑制作用,获取第三计算关系,所述第三计算关系为BF和PF对混凝土的增强效应参数、基准弹性模量以及HBPRC的弹性模量之间的计算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计算关系、所述第二计算关系以及所述第三计算关系,建立HBPRC本构模型,所述HBPRC本构模型为HBPRC的名义应力与基准弹性模量、HBPRC的轴向应变以及HBPRC的总损伤变量之间的计算关系,HBPRC的总损伤变量由HBPRC的力学损伤变量和所述增强效应参数计算获取。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和应变协调原则建立第一计算关系,包括:
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建立第四计算关系和第五计算关系;其中,所述第四计算关系为所述第五计算关系为σ为HBPRC的名义应力,为HBPRC的有效应力、A为HBPRC的名义横截面积、为HBPRC的有效横截面积、F为HBPRC所受的轴向荷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74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周向相对速度的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设备故障反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