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及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7537.X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陈玮;陈旭;安万;汤进;陈忠;朱雷;林凯;陈林浩;田家豪;张明胜;毕辉;李国华;罗德军;代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2B1/24;H02B13/00;H02B13/035;H02H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李照禄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馈线 自动化 切换 系统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及保护方法,包括供电模块、传输模块和开关嵌合组件,其中供电模块包括主供电源和备用电源,传输模块包括第一传输单元和第二传输单元,两个单元之间通过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实现供电线路的转变,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双电源切换开关,开关嵌合组件用于双电源切换开关的拆装。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及保护方法,通过开关嵌合组件,可以快速完成双电源切换开关的安装和拆卸,保障了双电源切换开关和安装板连接的稳定性,保障设备的安装牢固,且便于后期的检修和维护;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双电源切换装置可实现3秒切换线路,减少了停电时间,大大提高供电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模式配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及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很多电路线路建成时间已久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且采用的是电缆直埋的方式,高压电缆接头和高压计量设备存在短路的风险,一旦出现故障很难排查,容易引起出线开关跳闸,进而导致全线路停电,短时间内不能全面恢复,停电时间长,存在供电可靠性不高等问题,且由于设备的安装问题,拆卸检修需要大量时间,抢修难度大,对维修人员的检修工作产生一定的压力。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出现故障时,断电时间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其包括,
供电模块,包括主供电源和备用电源,所述主供电源或所述备用电源对母线供电;
传输模块,包括与所述主供电源连接的第一传输单元和与所述备用电源连接的第二传输单元,所述第一传输单元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之间通过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实现供电线路的转变,所述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包括双电源切换开关;
开关嵌合组件,用于所述双电源切换开关的拆装,包括置于所述双电源切换开关背部的插接头和置于安装板上的插接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接头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为突出成形于所述插接头侧壁上的凸台,所述插接头上设有倾斜面,其上具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上设有引导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接槽内设有限位件,所述插接头与所述插接槽配合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定位块接触,并限制其位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插接头进出方向活动设置的卡扣件,所述卡扣件上设有限位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扣件还包括弹性结构,即当插接头置于所述插接槽内时,所述引导面与所述限位面接触,所述卡扣件通过所述弹性结构横向伸缩于所述插接槽的内壁。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包括与所述主供电源连接的第一环网柜,以及依次与所述第一环网柜连接的第一配电柜、第一开关箱和第二开关箱。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包括与所述备用电源连接的第二环网柜,以及依次与所述第二环网柜连接的第二配电柜和第三开关箱。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馈线自动化切换的继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箱和所述第二开关箱与用户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箱通过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三开关箱连接,所述第一配电柜与所述第二配电柜之间通过所述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75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