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8338.0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3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柏铁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2 | 分类号: | E02D5/52;E02D5/58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云和 |
地址: | 101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混凝土 管桩锁紧式 机械 快速 接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包括下管桩和上管桩,所述下管桩设有环形凹槽和多个异形滑槽,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设有两个异形槽和两个滑动槽,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两个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齿轮,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设有两个滑动槽,两个所述滑动槽内壁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均贯穿滑动槽和异形滑槽的侧壁,两个所述螺纹杆与滑动槽和异形滑槽侧壁的连接处密封转动连接。本发明可以将上管桩和下管桩快速稳定的固定在一起,过程简单,极大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了操作人员将上管桩和下管桩固定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体现当代混凝土技术进步与混凝土制品高新工艺水平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桩,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使用,是不可缺少的构件材料,它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车站、码头、桥梁等公共设施中,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工程多采用打入或压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进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使用通常都是多个连接在一起使用,因此多个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之间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之间的连接通常都是使用环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技术要求较高,过程繁琐,极大的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负担,并且工作效率较低。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之间的连接通常都是使用环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技术要求较高,过程繁琐,极大的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负担,并且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包括下管桩和上管桩,所述下管桩设有环形凹槽和多个异形滑槽,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设有两个异形槽和两个滑动槽,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两个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齿轮,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设有两个滑动槽,两个所述滑动槽内壁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均贯穿滑动槽和异形滑槽的侧壁,两个所述螺纹杆与滑动槽和异形滑槽侧壁的连接处密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杆分别与两个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杆上均套设有异形螺母,两个所述异形螺母的侧壁均通过复位弹簧固定连接有移动块,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两个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齿轮,多个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密封连接有两个异形槽,两个所述异形槽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三转动杆转动连接有与第二齿轮匹配的第三齿轮,两个所述异形槽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上套设有与第三齿轮匹配的第四齿轮和两个第五齿轮,两个所述异形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两个与第五齿轮匹配的第六齿轮,两个所述异形槽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槽,两个所述固定槽的侧壁均设有开口,两个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与异形槽的侧壁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两个螺杆,两个所述螺杆上均套设有与第六齿轮匹配的第七齿轮,两个所述螺杆上均套设有普通螺母,两个所述普通螺母的两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均通过开口与固定槽滑动连接,所述上管桩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与固定槽匹配的固定杆和多个双面齿条,多个所述双面齿条 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匹配,多个所述固定杆的侧壁均设有与固定块匹配的卡接槽。
优选的,多个所述双面齿条的两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异形滑槽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与滑块匹配的普通滑槽。
优选的,所述上管桩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环形凹槽匹配的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侧壁设有多个与移动块匹配的移动槽。
优选的,所述下管桩的侧壁设有环形定位槽,所述环形定位槽位于下管桩的侧壁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83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