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HER/OER双功能催化活性的CoO@碳纳米管薄膜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0132.1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1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唐少春;王亚婷;张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04 | 分类号: | C25B1/04;C25B11/077;C25B11/065;C25B11/0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her oer 功能 催化 活性 coo 纳米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HER/OER双功能催化活性的CoO@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在水热的条件下,在表面预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薄膜内部每一根纳米管表面生长MOF前驱体,然后对其碳化处理,从而获得具有HER和OER双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该材料HER和OER双催化活性优异,且性能稳定;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对环境友好,易于规模化,弥补了现有HER催化剂制备的高成本难以满足工业化应用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HER/OER双功能催化活性的CoO@CNTF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在水热的条件下,制得CoO@CNTF前驱体,用去离子水超速离心洗至PH=7然后对其高温碳化处理,从而获得具有HER和OER双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该制备方法具有原料便宜,制备方法简单,对环境友好,易于控制和规模化的优点。
背景技术
日益减少的自然能源资源和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使得新能源的开发成为了当前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为了寻求高效且可持续的能量转换和储存解决方案,电催化析氧和析氧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非常广泛地研究。析氧反应(OER)许多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过程/装置中的必要且具有决定性的步骤,然而,OER是一个非常苛刻的电化学反应,涉及到了复杂的多步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以及氧-氧键的形成,导致其反应动力学缓慢,需要催化剂来加速反应。二氧化钌(RuO2)和二氧化铱(IrO2)是目前已知具有低过电位和Tafel斜率的最先进的OER催化剂,但是,高昂的成本、原料的稀缺和稳定性阻碍了它们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氢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众多替代性能源之一。在众多制氢方法中,电解水产氢过程不会产生污染,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制氢的方法。贵金属Pt由于低的过电位和快速的反应动力学,使其成为衡量催化剂产氢性能的标尺。然而,低储量和高成本一直限制了贵金属Pt在实际商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并开发高效、稳定且具有成本效益的OER和HER催化剂,使其能够商业化并获得经济的能源依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发明在以六水合硝酸钴、2-甲基咪唑、碳纳米管薄膜为原料,在室温静置的条件下,制得CoO@CNTF前驱体,用去离子水超速离心洗至PH=7然后对其进行碳化处理,从而获得具有HER和OER双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ER/OER双功能催化活性的CoO@CNTF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的过渡金属OER催化剂和导电性较差,以及现有HER催化剂的高成本导致其无法满足工业化应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在室温静置的条件下,制得CoO@CNTF前驱体,然后对其干燥处理,从而获得具有HER和OER双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具体制备步骤为:将碳纳米管薄膜(CNTF)在酸溶液中进行预处理,然后浸入钴盐溶液、有机配体2-甲基咪唑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的水热反应,制得MOF前驱体@CNTF;最后,将MOF前驱体 @CNTF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高温热处理得到最终产物。
作为最佳方案,制备CoO@CNTF前驱体过程中所使用的六水合硝酸钴,2-甲基咪唑的用量为4~10mmol。
作为最佳方案,所述钴盐溶液和所述有机配体的溶剂为去离子水,所述钴盐溶液的溶质是所有二价钴盐,钴盐溶液与所述有机配体中的摩尔比为1∶1~5∶1。
作为最佳方案,反应条件为70~120℃,反应时间为4~8h。
作为最佳方案,碳化温度是500~800℃,升温速率为1~4℃/min。
本发明制得的这种独特的新型电极材料,具有好的电化学析氢反应和电化学析氧反应。这种由导电基底和金属有机框架结合的产物有着很好的导电性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与其它方法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无需任何添加剂或模板,原材料便宜,环境友好,且易于控制及规模化。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01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光提取率的液晶显示器激光面光源结构
- 下一篇:恒流电路及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