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突变型酯酶及其应用、重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重组工程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0781.1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90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富强;陆泽林;江晶洁;张艺凡;岳婕;杨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9/18 | 分类号: | C12N9/18;C12N15/55;C12N15/70;C12N1/21;C12R1/1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突变型 及其 应用 重组 载体 制备 方法 工程 | ||
1.一种突变型酯酶,其特征在于,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上发生下列位点的突变:
V28L;
V28L、A31T;
V28L、G354S;
V28L、A366D;
V28L、A31T、G354S;
V28L、A31T、A366D;
V28L、G354S、A366D;
V28L、A31T、G354S、A366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变型酯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型酯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3、SEQ ID No.7、SEQ ID No.8、SEQ ID No.9、SEQ ID No.13、SEQ IDNo.14、SEQ ID No.16、SEQ ID No.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变型酯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型酯酶的编码序列包括:如SEQ ID No.28、SEQ ID No.32、SEQ ID No.33、SEQ ID No.34、SEQ ID No.38、SEQ IDNo.39、SEQ ID NO.40、SEQ ID No.42中的任一种,其中: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28;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和A31T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2;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和G354S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3;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和A366D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4;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A31T和G354S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8;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A31T和A366D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9;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G354S和A366D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40;
编码突变位点为V28L、A31T、G354S和A366D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42。
4.一种重组载体,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突变型酯酶的编码序列。
5.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采用突变扩增引物对对第一载体进行PCR扩增,得到重组载体,其中,所述突变扩增引物对含有所述突变型酯酶的突变位点对应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一载体含有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对应的编码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扩增引物对包括SEQ ID No.20和SEQ ID No.21所示的扩增引物对和下述引物对的至少一对:如SEQ IDNo.22和SEQ ID No.23所示的扩增引物对,SEQ ID No.24和SEQ ID No.25所示的扩增引物对,SEQ ID No.26和SEQ ID No.27所示的扩增引物对。
7.一种重组工程菌,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突变型酯酶、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组载体、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组工程菌在催化酯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078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