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51030.1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9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林;肖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博聚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L83/04;C08L67/00;C08K13/06;C08K3/22;C08K7/14;C08K7/26;C08K5/098;C08K5/13;C08K5/521;C08J7/04;C08J7/043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胡荣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冷热 冲击 导热 阻燃 尼龙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适量的尼龙、改性纳米氧化锌、玻璃纤维、润滑剂、硅藻土、紫外吸收剂、硬脂酸钙、炭黑、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置于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将混合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料斗内,挤出造粒,并对挤出的尼龙复合材料进行烘干;本发明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能防止或延缓氧化,提高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同时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得的尼龙复合材料具有防火性,耐火温度达到1500℃,同时导热性良好,热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燃尼龙领域,具体为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俗称尼龙(PA),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NHCO-)的热塑性树脂总称。尼龙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性能、耐热性、韧性、耐油性、耐磨性、自润滑性、耐化学药品性等优良性能,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尼龙中应用较广的无卤阻燃剂是红磷和三聚氰胺盐类。红磷具有很高的阻燃效率并能改善制品的抗电弧性,但其储存及颜色方面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其在尼龙中的应用,一般只应用于尼龙6中。另一种在尼龙中使用的无卤阻燃剂是三聚氰胺盐,主要是三聚氰胺尿酸盐和磷酸盐。它们具有较好的阻燃效率,但热稳定性较差,且由于易吸潮而使得制品在潮湿环境下电性能较差。
而如何提高尼龙复合材料的品质,因此迫切的需要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适量的尼龙、改性纳米氧化锌、玻璃纤维、润滑剂、硅藻土、紫外吸收剂、硬脂酸钙、炭黑、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置于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
S2:将混合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料斗内,挤出造粒,并对挤出的尼龙复合材料进行烘干;
S3:在清洗后的尼龙材料上喷涂PA底材附着剂;
S4:对喷涂尼龙附着剂的尼龙材料进行第一烘烤操作,对第一烘烤操作后的尼龙材料喷涂PA底材处理剂;
S5:将喷涂了PA底材处理剂尼龙材料放入烘干箱中烘烤20-40min,静置2-4h,即可制得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
优选的,润滑剂可选用硅油、脂肪酸酰胺、油酸、聚酯、合成酯、羧酸中任意一种。
优选的,混合机中混合1-2h。
优选的,硅藻土的密度1.9-2.3g/cm3,堆密度0.34-0.65g/cm3,比表面积40-65㎡/g,孔体积0.45-0.98cm3/g,吸水率是自身体积的2-4倍,熔点1650℃-1750℃。
优选的,所述炭黑的纳米粒子尺寸为1-100nm。
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选用BHA、BHT、PG、茶多酚与植酸中任意一种。
优选的,挤出的尼龙复合材料的烘干温度为60-90℃。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改进耐冷热冲击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能防止或延缓氧化,提高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同时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得的尼龙复合材料具有防火性,耐火温度达到1500℃,同时导热性良好,热性能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博聚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博聚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10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