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的区域入侵报警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55156.6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0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苏明;王军锋;刘子畅;吕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蓝卓(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96 | 分类号: | G08B13/19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临空经济核***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区域 入侵 报警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的区域入侵报警装置及系统,包括:移动底座,移动底座上设置有主控板、太阳能供电单元、视频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告警单元、底座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撑机构;视频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告警单元、底座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撑机构分别与主控板电连接;主控板集成有处理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定位模块;主控板用于:基于预设的导航程序控制底座驱动机构驱动移动底座移动到指定防区位置并控制固定支撑机构对移动底座进行支撑固定;根据视频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和毫米波雷达的雷达扫描数据分析判断指定防区内是否有人员入侵。实现防区的高精度入侵监控且装置可以移动,部署灵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式的区域入侵报警装置及系统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场景对安全防护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也正在向着小型化、轻量化发展,在民用安防领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在安防应用中的雷达,主要以周界雷达为主,雷达以小角度对布防周界进行监控,当发现移动目标接近或者翻越围界时能够联动视频监控进行报警,但对大面积监控存在较多难题。其他的安防技术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红外对射、振动光缆、电子围栏等技术,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红外对射、震动光缆、电子围栏技术只能对周界性防护起到作用,而且各有利弊,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视频监控系统能够监控区域场景,但监控距离较近。在夜间、风雨天监控效果很差,不能起到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式的区域入侵报警装置及系统,实现防区的高精度入侵监控且装置可以移动,部署灵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区域入侵报警装置,包括:
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上设置有主控板、太阳能供电单元、视频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告警单元、底座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撑机构;
所述视频摄像头、所述毫米波雷达、所述告警单元、所述底座驱动机构和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分别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所述主控板、所述视频摄像头、所述毫米波雷达、所述告警单元、所述底座驱动机构和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分别与所述太阳能供电单元电连接;
所述主控板集成有处理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定位模块;
所述主控板用于:基于预设的导航程序控制所述底座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底座移动到指定防区位置,并控制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对所述移动底座进行支撑固定;
所述主控板还用于:根据所述视频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和所述毫米波雷达的雷达扫描数据分析判断所述指定防区内是否有人员入侵,以及当判断有人员入侵时,控制所述告警单元发出警报并将入侵人员信息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远程监控人员。
可选地,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内存储有白名单人员的人脸特征数据库。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基于人脸识别算法识别所述视频信息中人员的面部图像特征并从所述人脸特征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以判断所述人员属于白名单人员或入侵人员。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5G模块。
可选地,所述入侵人员信息包括:入侵人员的位置、移动速度、方位角和面部图像。
可选地,所述底座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控板的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移动底座的车辆运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多个电动伸缩杆,多个所述电动伸缩杆设置于所述移动底座的四周。
可选地,太阳能供电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底座上的柔性太阳能板和稳压蓄电池。
可选地,所述告警单元为声光告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蓝卓(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科蓝卓(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51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色散型成像光谱仪的装调方法
- 下一篇:一种稳定多肽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