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承托塑形靠枕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60601.8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6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 代理人: | 张华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托 靠枕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托塑形靠枕及其生产方法,解决现有的各种形式的保健康复枕难以兼顾承托力、承托高度、硬度以及塑形贴合性的要求的问题。本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塑形包袋、承托包袋,定位面料,塑形包袋、承托包袋内紧密灌装有填充物,所述承托包袋并列设置两个,两个承托包袋下面料的中部分别与定位面料缝合或粘结形成限位线。本发明采用两承托包袋支撑一个塑形包袋,并对两承托包袋的下底进行限位,且采用先承托包袋、后塑形包袋的顺序进行分段填充压实的紧密填充,制成的靠枕有小幅度的塑形效果,即保证贴合效果和承托高度、又能达到接近硬枕的承托力,可以帮助病患更好地保健康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床上用品领域及医疗辅助用品领域,涉及一种颈椎、肩周、腰椎及手足骨折保健康复所需要的靠枕,特别涉及一种承托塑形靠枕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劳损及手足骨折的保健康复,医生都会普遍建议病灶处使用靠枕、毛巾毯子等器物,承托颈部、肩部、腰部和手足骨折前后部,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康复。但是上述的建议一般是模糊化的,只是提出要求:比如要对颈椎有承托力,高度8到10厘米;对头肩膀要有承托力,高度20厘米;能承托腰部,高度3到5厘米。而且承托物在形成承托力的同时也不能太硬,否则反而容易加大伤害加重病痛。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劳损及手足骨折的保健康复需求,促使人们去开发了很多产品,现有的产品一般分软枕、硬枕、复合枕、弹性枕等。
软枕包括羽绒枕、荞麦枕、记忆枕等,由于材料限制,承托力不足,甚至连1到2公斤的承重力都没有,在使用中,作为头枕,只承托头部、不承托颈部,同理作为腰枕肩枕,对腰部肩部承托力不够,实验中2公斤的承重就使软枕产生了80%以上的下陷形变,基本上不符合要求。
硬枕包括竹编枕、瓷枕、木枕、竹炭枕等,承托力符合要求,但是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劳损及手足骨折部位是及其脆弱的,材质过硬或者形状不适合反而卡压人体骨骼肌肉造成伤害加重病情。
复合枕包括羽绒竹炭复合枕等,基本上是一种软、硬枕的组合,一般为内硬外软,但由于外面柔软层也不具有承托力,只是在硬质枕体外侧形成一定的缓冲,并不能改变硬质枕体承托力的分布,人类个体人体骨骼肌肉的生理差异,使得复合枕难以适应器官大小不同、骨骼形状不同等差异,依然无法达到塑形承托的效果。
弹性枕包括乳胶枕橡胶枕等,承托力较好,短时间使用可以,但是材料的弹性力长时间作用于人体,也容易造成新的肌肉劳损骨骼形变等损害,特别是透气性、舒适性差。
因此,现有的各种形式的保健康复枕,难以兼顾承托力、承托高度、硬度以及塑形贴合性的要求,大多不符合医生的要求。
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为200610155198.6)公开了一种护颈睡枕,该睡枕包括头枕与颈枕,颈枕部分由至少二个支撑包与其上叠加的一个垫靠包组成,垫靠包两侧各与一个支撑包连接;所述的头枕与颈枕内充填有填充物,颈枕部分的三个枕包叠加可以产生比其他软枕更好的承托力,比其他采取一体式硬质材料或采取部分硬质材料的枕头具有更好的舒适性,但是该结构底部没有向内的限制,两支撑包容易向外侧垮开,对垫靠包承托不足,而且该结构采用传统的自然填充方式,填充紧实度不足,经过成品实验验证,垫靠包上放置5公斤的承重就产生了60%的下陷形变,不能达到需求的承托高度和承托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的各种形式的保健康复枕难以兼顾承托力、承托高度、硬度以及塑形贴合性的要求,无法满足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劳损及手足骨折等病灶的保健康复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承托塑形靠枕及其生产方法,以填充的形式制作靠枕,并采用多点限位、按顺序并分段填充的方式,保证本塑形靠枕技能达到塑形贴合人体的目的,即有软枕的舒适贴合效果,又能提供接近于硬枕的承托力,帮助病患更好地保健康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未经陈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0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