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中空管编织型全缝线锚钉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1297.7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9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东;李仁耀;曾敬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通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7 | 代理人: | 邓琳 |
地址: | 10009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编织 缝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中空管编织型全缝线锚钉,属于全缝线锚钉技术领域,包括线管和缝合线,所述线管为中空编织结构,两个所述线管平行布置且交叉相连形成交叉点,所述缝合线从第一个所述线管的一端穿入,经过所述交叉点然后再从第一个所述线管的另一端穿出,随后所述缝合线从第二个所述线管靠近第一个所述线管穿出端的一端穿入,经过所述交叉点然后再从第二个所述线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线管的两端经过了硬化处理。本发明植入方式简单,所需骨道直径较小,需要移除的自体骨量少,对人体损害小,且总体结构简约,操作方便,植入后固定牢固,缝合线收紧时形成折叠团均一,有效保证了产品抗拔出力均一稳定,也利于术后返修、修补、替换等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全缝线锚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中空管编织型全缝线锚钉。
背景技术
软组织与骨组织连接处损伤的修复过程中通常采用锚钉实现软组织固定,其本质是锚钉植入在人体基质中或抵靠在基质上为缝线提供可靠的附接位置。比如钛合金、PEEK(聚醚醚酮)和聚乳酸材料为材质的带线锚钉技术广泛用于肩袖损伤,盂唇损伤,股骨近端肌腱损伤,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尺侧副韧带损伤重建,舟月骨间韧带修复,三角纤维软骨修复等术式。这类锚钉为硬质构造,一般为注塑或机加工而成,物理形状类似螺丝钉,旋入人体基质后锚钉上预载的缝线通过捆绑收紧缝线将软组织在骨组织表面固定,进而完成受损组织的修复。
这类硬质构造锚钉在使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其植入骨道较大,骨移除量大,术后返修、修补困难等,另外金属锚钉植入后容易发生炎症造成骨溶解现象,造成锚钉旋入点松动脱落,固定失效。聚乳酸类等可吸收锚钉植入后因人体体质差异等不可控因素会造成锚钉降解周期过小,不能在固定愈合要求周期内提供足够固定牢固度,导致滑膜炎、骨溶解等继发问题,手术失败。
近年来从缝线等软性材料通过编织的方式发展出了软缝线锚钉,其通过可变形而保持在预先形成的骨孔内以使其直径增大到大于骨孔直径的尺寸,从而驻留在松质骨内和骨皮质下,是一种新型且具有一些列系列优点的全缝线锚钉技术。尽管如此,现有技术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要么其一次进入时需要两倍直径的骨道尺寸,需要花费双倍时间,极大影响了进入骨道时的效率,影响手术效果;要么不能保证其缝线与线管形成闭合结构在进入骨道时左右完全对称,进而无法保证缝线收紧时形成折叠团均一,从而无法保证产品抗拔出力均一稳定。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双中空管编织型全缝线锚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中空管编织型全缝线锚钉,包括线管和缝合线,所述线管为中空编织结构,两个所述线管平行布置且交叉相连形成交叉点,所述缝合线从第一个所述线管的一端穿入,经过所述交叉点然后再从第一个所述线管的另一端穿出,随后所述缝合线从第二个所述线管靠近第一个所述线管穿出端的一端穿入,经过所述交叉点然后再从第二个所述线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线管的两端经过了硬化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线管通过编织机或编纬机编织而成,其线径范围为1mm-30mm,编织密度为10-100PPI,硬化处理的温度为50-300℃,硬化得到的中空管长度范围:10mm-50mm。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线为缝线或线带,材质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可吸收材料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聚对二氧环己酮PDO或聚羟基乙酸乳酸PGLA,不可吸收材料聚丙烯、聚乙烯、尼龙6,尼龙66,聚酯或聚四氟乙烯PTFE。
进一步的,所述线管的材质为不可吸收材料聚丙烯、聚乙烯、尼龙6,尼龙66,聚酯或聚四氟乙烯PTFE。
进一步的,所述交叉点位于所述线管的1/3分割点及2/3分割点处,通过所述交叉点能够实现所述线管三等分;所述交叉点还可以位于所述线管的四等分分割点或者五等分分割点处,从而实现所述线管四等分或五等分。
进一步的,所述线管穿好所述缝合线后,两个所述线管左右对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通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纳通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12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