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9394.0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8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弢甲;王立坤;王洪超;孟佳;张超;高塔;罗毅;刘子宁;吴家勇;蔡永军;马云宾;魏来;任小龙;李秋扬;李柏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宁立存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泄漏 检测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属于管道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开度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目标管道内的流体的流量开度;获取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和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若确定出所述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大于对应的上游端泄漏衰减率阈值,且所述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大于对应的下游端泄漏衰减率阈值,确定所述目标管道发生泄漏。该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属于主动式的检测方法,对持续存在缓慢泄漏的管道进行识别和定位的精度较高,有效的提高了对管道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管道的服役过程中,由于腐蚀或意外损坏等其它原因,造成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再加上用于监测管道运行状况的相邻站点的距离较长等原因,往往难以及时发现泄漏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肆意对输油气管道进行人为破坏,极大威胁着在役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同时泄漏的油气还会严重污染环境。
相关技术中,为了实时监测管道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管道泄漏,管道多安装有采用被动检测方式的泄漏监测系统。该泄漏监测系统被动的获取管道的两端的压力,并实时分析管道两端的压力的下降值是否超过预设阈值,以确定该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但是,对于持续存在缓慢泄漏的管道,由于其泄漏较小,管道两端的压力的下降值较小,因此采用被动检测方式的泄漏监测系统无法精确的确定出其是否存在泄漏,导致目前对管道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对管道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应用于管道泄漏检测系统中的信号处理设备,所述管道泄漏检测系统还包括:位于目标管道的上游端的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和开度控制设备,以及位于所述目标管道的下游端的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所述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所述开度控制设备和所述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均与所述信号处理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开度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目标管道内的流体的流量开度;
获取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和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所述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是所述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对所述目标管道的上游端的压力进行采样后生成的,所述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是所述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对所述目标管道的下游端的压力进行采样后生成的;
若确定出所述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大于对应的上游端泄漏衰减率阈值,且所述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大于对应的下游端泄漏衰减率阈值,确定所述目标管道发生泄漏;
基于所述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或者,所述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谐波信号的泄漏衰减率,确定所述目标管道中的漏点的位置。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道泄漏检测装置,所述管道泄漏检测装置集成在管道泄漏检测系统中的信号处理设备中,所述管道泄漏检测系统还包括:位于目标管道的上游端的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和开度控制设备,以及位于所述目标管道的下游端的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所述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所述开度控制设备和所述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均与所述信号处理设备通信连接,所述目标管道内的流体从所述目标管道的上游端流动至所述目标管道的下游端;所述装置包括:
开度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开度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目标管道内的流体的流量开度;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和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所述上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是所述上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对所述目标管道的上游端的压力进行采样后生成的,所述下游端压力瞬变信号是所述下游端信号采集设备对所述目标管道的下游端的压力进行采样后生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9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