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流引弧型长间距高能等离子体点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3400.X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3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波;吴云;贾敏;崔巍;宋慧敏;金迪;梁华;李应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266 | 分类号: | F02C7/2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5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流 引弧型长 间距 高能 等离子体 点火器 | ||
一种射流引弧型长间距高能等离子体点火器,由阳极109、内层绝缘件108、中间引弧电极107、外层绝缘件106、阴极105组成;这些部件依次从内到外嵌套安装:阳极109嵌入内层绝缘件108后作为一个整体嵌入中间引弧电极107;这三个部件作为一个整体嵌入内层绝缘件106中,上述四个部件嵌入阴极105内,形成点火器整体结构。等离子体射流通过设计的射流孔往外传播,最终和外部阴极接触,使得外部阴极105和阳极107之间的空气击穿导通,形成大间距放电,从而增加放电间距、提升能量利用率,能够解决目前电火花点火器存在间距小、效率低问题,无法满足大能量放电需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合成射流引弧,从而实现长间距放电的高效高能等离子体点火器。
背景技术
基于火花放电的火花塞电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电极间距是设计火花塞电嘴的关键参数。间距过大则需要较高的击穿电压,影响点火系统工作的可靠性;间距过小将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影响点火系统的点火性能。
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0.8~1.2mm作为电极间距。此时,点火系统单次储存能量通常不大于20J,典型放电效率为10%~30%。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而言,来流速度高、燃烧室内部湍流度大,对点火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的点火能量更大、火花穿透深度更高。但是,如果仍沿用目前现有的点火电嘴,单纯的只是提高点火系统中电源单次储能,受限于点火电嘴电极间距较小,放电效率将随能量增加而降低,增加的能量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增加电源单次储能的同时,放电间距必须同步增大,才能有效提高点火系统的能量。
综上所述,现有火花塞电嘴存在着电极间距小、电能利用率低的问题,无法匹配大能量电源,不能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大能量情况下,火花塞电嘴电极间距过小导致效率较低的突出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合成射流实现引弧,增大放电电极间距的高能等离子体点火器。
提供一种射流引弧型长间距高能等离子体点火器,由阳极109、内部绝缘件 108、中间引弧电极107、外层绝缘件106、阴极105组成;这些部件依次从内到外嵌套安装:阳极109嵌入内部绝缘件108后作为一个整体嵌入中间引弧电极107;这三个部件作为一个整体嵌入外层绝缘件106中,上述四个部件嵌入阴极105内,形成点火器整体结构;其中
阳极109为带有一定凸台的细长圆柱体,头部为细长圆柱体209,尾部为相对短粗的圆柱体形凸台210,圆柱体209和凸台210同轴且成为一体;
内部绝缘件108大致为中空圆柱体,其头部具有封堵面,封堵面中央具有第一通孔207,便于圆柱体209的头部穿过,其尾部开放;内部绝缘件108内部形成第一圆孔208,第一圆孔208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207的直径;圆柱体209 的直径、长度与第一通孔207直径、深度一致,且要保证阳极109头部端面与绝缘件108头部端面齐平;凸台210直径与第一圆孔208直径一致,或凸台210 直径略小于第一圆孔208直径;阳极109从第一圆孔208的尾部放入,全部嵌入第一圆孔208中;阳极109尾部端面与第一圆孔208尾部端面保证一定的绝缘安全距离;凸台210的尾部距离208的尾部留有足够的绝缘距离;
引弧电极107为中空圆柱体形状,其顶部具有封堵面,尾部开放;顶部封堵面中央开第二通孔205,作为射流孔的一部分;引弧电极107内部形成第二圆孔206,第二圆孔206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205的直径;绝缘件108自第二圆孔 206尾部放入,全部嵌入第二圆孔206中;引弧电极107的尾部与绝缘件108的尾部对齐;第二圆孔206的直径等于内部绝缘件108的外径,或内部绝缘件108 直径略小于第二圆孔206直径,便于二者之间以紧配合的方式连接;内部绝缘件108的尾部端面与第二圆孔206的尾部端面齐平;第二通孔205的直径与射流孔101的直径一致;阳极109与引弧电极107的顶部之间,在径向上留有一定间距;第二通孔205的直径与第一射流孔203、第二射流孔101的直径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34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输导线路巡线机器人的行走爪
- 下一篇:一种新型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