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系统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3462.0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58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郭子龙;李虎;王伟;张雄星;张军英;高明;陈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59 | 分类号: | G01N21/59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血 检测 纤微 传感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系统及检测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样量大,耗时长,血液检测不及时容易在检测过程中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造成误诊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半导体激光器与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相连,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光电探测器的输入端相连,光电探测器与信号处理电路相连,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包括D型光纤,D型光纤的侧壁平整面上设置有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包括壳体,D型光纤纵向贯穿壳体,两根单模光纤从侧面穿入壳体并与D型光纤相连,壳体上设置有与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连通的血液样本进入通道和血液样本分离后通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标准溶血指数(Normalized Index of Hemolysis,NIH)是定量衡量溶血的特征指标。通过NIH测量可以定量了解溶血的程度。一般认为NIH值大于>0.1g/100L,则认为出现溶血。溶血检测有两个目的,一是疾病筛查和诊断,临床诊断中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贫血、患者手术中输血前交叉配血等各类溶血性疾病的诊断均需溶血检测;二是判别血液检测样本是否发生溶血现象,避免样本检测结果受到溶血的错误干扰。国内,医疗机构每年要做数亿次的血液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有60%是由于标本溶血;根据美国2017年统计,在所有医院的血液检测中,大约31%的检测结果受到样本溶血的干扰。
传统溶血检测需要的血液样本量大(mL量级),需要离心机分离红细胞和含有血红蛋白的血浆,并使用大型仪器分析溶血指数,无法做到患者抽完血即在患者旁边做即刻检测(point-of-care,PoC)或床边检测(Bedside Testing)。目前的溶血检验,血液标本需经过采集、转运、实验室离心处理等过程,这些过程也易于导致标本溶血。在血液检验中,因标本溶血导致标本拒收、或发出错误结果报告均可能造成误诊误治,重新抽血给患者增加痛苦、报告周期延长,复测造成人力、物力、经济损失。
凝聚胺试管法(Polybrene Tube Method,PTM)是当前检测溶血现象的主要手段。该方法需将被测红细胞悬液滴入血清当中,并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吸取上清液移入酶标仪内,按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401),于54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进而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结果以溶血指数表示;或者吸取上清液移入比色皿,利用标本溶血比色卡目测溶血程度。凝聚胺试管法存在过程复杂、耗时长、所需血样剂量大、测试过程本身可能引起溶血现象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系统及检测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样量大,耗时长,血液检测不及时容易在检测过程中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造成误诊的问题,实现微量、快速的溶血检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半导体激光器与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的输入端相连,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光电探测器的输入端相连,光电探测器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相连,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包括D型光纤,D型光纤的侧壁平整面上设置有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
溶血检测光纤微流控传感器包括壳体,D型光纤纵向贯穿壳体,两根单模光纤从侧面穿入壳体并与D型光纤相连,壳体上设置有与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连通的血液样本进入通道和血液样本分离后通道。
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为周期性栅格结构,栅格高度为数微米,间距为小于红细胞尺寸的亚微米量级。
红细胞精细滤除结构采用光刻胶,通过双光子聚合工艺直接制作于D型光纤侧壁平整面上。
壳体上端设置有与壳体密封的盖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血液样本血浆的导入与导出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与血液样本进入通道和血液样本分离后通道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业大学,未经西安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3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络恢复电路
- 下一篇:一种排水管注塑机及其注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