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顶盖及其组装方法,及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0950.4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0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邓平华;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5 | 分类号: | H01M50/15;H01M50/166;H01M50/176;H01M50/186;H01M50/593;H01M50/553;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地址: | 335599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顶盖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组装方法,及二次电池,其中,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负极柱、固定于负极柱的铆接片,顶盖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负极柱穿设并绝缘安装于第一安装孔,铆接片借由第一绝缘件与顶盖片绝缘,负极柱包括穿设第一安装孔的本体和位于顶盖片下部并与之绝缘的凸台部,顶盖片和本体借由密封件进行绝缘,本体的中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本体的上部借由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而发生的形变与铆接片进行铆接,且下部于水平方向上抵接于密封件。本体的上部借由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而发生形变可与铆接片进行铆接,通过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因而本体的下部于水平方向上可抵接于密封件,通过水平方向所受的作用力而使密封件于水平方向上实现密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组装方法,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驱动电源向着高容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这为锂二次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般的二次电池,极柱需要与顶盖片及壳体电绝缘,因而会设置众多的绝缘组件,如将负极柱与顶盖片绝缘的上塑胶件、置于负极安装孔中进行电绝缘及密封的密封件、及将负极柱下端或负极连接片与顶盖片进行电绝缘的下塑胶件,这些组件在进行顶盖片与负极柱的安装时,为了严格控制其气密性,其安装的精度要求很高,既要对密封件进行预压,又要严格控制各部件之间的间隙,因而成本高且良品率低。密封件进行预压时通常是于竖直方向上进行压缩,即进行纵向压缩,由于二次电池顶盖上众多的绝缘组件的设置,使得预压操作较困难,另外,目前为了满足电池的轻薄化要求,顶盖片设置越来越薄,其强度亦在下降,当于顶盖片上对密封件进行预压时容易使顶盖片发生形变,而影响二次电池顶盖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其可对密封件进行水平施压而实现密封,避免传统的于竖直方向施压而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用于密封容纳电芯的壳体,包括顶盖片、负极柱、固定于所述负极柱的铆接片,所述顶盖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负极柱穿设并绝缘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铆接片借由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顶盖片绝缘,所述负极柱包括穿设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本体和位于所述顶盖片下部并与之绝缘的凸台部,所述顶盖片和所述本体借由密封件进行绝缘,所述本体的中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本体的上部借由所述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而发生的形变与所述铆接片进行铆接,且下部于水平方向上抵接于所述密封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顶盖极柱本体的中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槽,凹槽的设置可减轻二次电池顶盖的重量,以满足电池顶盖轻薄化的要求。同时,本体的上部借由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而发生的形变可与铆接片进行铆接,通过凹槽的周壁受外力挤压因而本体的下部于水平方向上可抵接于密封件,通过水平方向所受的作用力而使密封件于水平方向上实现密封,其可避免传统的于竖直方向施压而致顶盖片变形,以致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上部与所述铆接片进行铆接而形成由所述凹槽的周壁于开口向外延伸形成的延伸部。
进一步的,所述铆接片的中部设有供所述本体穿设的固定孔,所述铆接片的下部卡接于所述第一绝缘件,铆接片和第一绝缘件卡接配合可提高连接牢靠性。更进一步的,所述铆接片下部的侧壁内凹形成槽口,所述第一绝缘件设有卡接于所述槽口的凸起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片的下方设有将所述顶盖片和所述凸台部进行绝缘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有阶梯孔,所述负极柱的所述本体穿设所述阶梯孔且所述凸台部卡设于所述阶梯孔,通过卡接的方式可使负极柱和第二绝缘件的连接牢靠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于铆压前为空心圆柱体结构,且铆压前的内径为D1,外径为D2,铆压后的内径为D3,外径为D4,且D1/D3为0.5~0.9,D2-D1为0.1~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09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尾装置的减震机构
- 下一篇:一种串并行共存状态下的工步可执行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