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2264.0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2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季春;孙晓川;王荣智;杨晓明;吴留生;崔海莉;刘志飞;李桂珍;张轲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市质量计量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00;B01D21/2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嘉兴海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1 | 代理人: | 曾勇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处理 沉淀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着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包括呈圆筒状且上端开口的内筒和外筒,还包括定位筒和积存器,上述积存器包括呈环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内边沿具有向上凸出的内沿,本体外边沿具有向上凸出的外沿,上述内沿贴靠在定位筒外侧且两者面接触,上述外沿贴靠在外筒内侧且两者面接触,上述定位筒上部具有定位结构,内筒通过定位结构稳定连接在定位筒上部,所述内筒上端伸出外筒上端。本水处理沉淀池系统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处理沉淀池系统。
背景技术
水处理作业过程中需要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现有的沉淀池为一体的池体结构,沉淀在池体底部的污泥难以处理,导致其使用不甚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装卸方便且污泥处理方便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筒状且上端开口的内筒和外筒,还包括定位筒和积存器,上述积存器包括呈环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内边沿具有向上凸出的内沿,本体外边沿具有向上凸出的外沿,上述内沿贴靠在定位筒外侧且两者面接触,上述外沿贴靠在外筒内侧且两者面接触,上述定位筒上部具有定位结构,内筒通过定位结构稳定连接在定位筒上部,所述内筒上端伸出外筒上端。
本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创造性的采用内筒和外筒组合形成沉淀池系统。
污水首先持续缓慢的注入内筒内,污水在内筒内得到第一次沉淀处理。经一次沉淀处理的污水溢出内筒后,进入外筒内进行二次沉淀处理。可以看出,分次进行沉淀处理其处理效果比较好。
外筒内沉淀积存的污泥进入积存器内,将积存器取出后能方便的回收处理积存的污泥。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筒内端口处凹入的连接座,上述内筒下端与连接座相匹配且内筒下端嵌于连接座处。
通过连接座能使内筒稳定的连接在定位筒上部。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内沿、外沿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外沿的高度高于内沿高度。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内筒与外筒同轴心线设置。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本体下端的内边沿处具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一。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导入部一为本体边沿处的倒角。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导入部一为本体边沿处的圆角。
导入部一的设置能避免本体与定位筒之间发生卡阻。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本体下端的外边沿处具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二。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导入部二为本体边沿处的倒角。
在上述的水处理沉淀池系统中,所述导入部二为本体边沿处的圆角。
导入部二的设置能避免本体与外筒之间发生卡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处理沉淀池系统由于安装过程中只需要在外筒内依次装入定位筒、积存器和内筒即可,其装卸方便。
同时,沉淀在寄存器内的污泥也能方便回收处理,其稳定性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水处理沉淀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市质量计量检测中心,未经洛阳市质量计量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22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