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固态宽带可调谐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2652.9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萱;吴倩倩;乔立城;黄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S3/08 | 分类号: | H01S3/08;H01S3/082;H01S3/16;H01S3/11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态 宽带 调谐 红外 超短 脉冲 激光器 | ||
本发明涉及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固态宽带可调谐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器,包括激光泵浦源、对所述激光泵浦源产生的激光分束的第一二色镜、位于第一二色镜反射光路上的第一激光器谐振部、位于第一二色镜透射光路上的第二激光器谐振部、位于第一激光器谐振部输入端的第一凸透镜、位于第二激光器谐振部输入端的第三凸透镜、位于第一激光器谐振部的第一反馈终端的反射光路和第二激光器谐振部的第二反馈终端的反射光路交汇处的第三二色镜、位于第三二色镜合束输出端的波长调谐模块,在第一激光器谐振部的输出光路与第二激光器谐振部的输出光路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九二色镜,从而输出调谐后的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固态宽带可调谐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器
背景技术
3~5μm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因在时间分辨光谱、半导体动力学特性研究、特殊材料精细加工、生物组织微创、超连续谱激光产生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实现中红外激光输出的方法主要包括半导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等方法,其中,固体激光器因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成为实现中红外激光输出最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途径。具体来说,中红外固体激光器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采用具有中红外激光辐射潜力的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晶体或稀土离子掺杂光纤作为增益介质,通过直接泵浦激发能级受激辐射的方式产生中红外激光,第二类则是利用晶体的非线性效应将可见或近红外激光的频率变换到中红外波段。相比前者,后者在产生超短脉冲激光时通常需要采用高峰值功率的超短脉冲激光作为泵浦,大大提升了系统的设计难度。锁模技术作为实现超短脉冲最为简单和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第一类固体激光器中,在全固态结构下实现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输出。近年来,随着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晶体和稀土离子掺杂光纤制备工艺的不断成熟,第一类固体激光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4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Ori Henderson-Sapir等人率先提出了双波长级联泵浦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激发高能级受激辐射的方法,并在掺Er3+氟化物光纤中实现了3.33~3.78μm宽带可调谐的光纤激光输出,然而受红外稀土离子掺杂能力、红外光纤损耗水平等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实现波长超过4μm的中红外光纤激光输出。相比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过渡金属掺杂II-VI族硫化物晶体激光器具有中红外宽带辐射潜力,可实现波长大于4μm的激光输出(如:Fe2+:ZnS晶体(3.49~4.65μm)、Fe2+:ZnSe晶体(3.77~5.05μm)、Fe2+:ZnTe晶体(4.35~5.45μm)、Fe2+:CdSe晶体(4.7~6.1μm)、Cr2+:CdSe晶体(2.26~3.61μm)、Cd0.55Mn0.45Te(2.17~3.01μm)、Cr2+:ZnSe(1.88~3.1μm)等等),因此,在3~5μm超短脉冲激光产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然而,现有单个过渡金属掺杂II-VI族硫化物晶体激光系统难以实现3~5μm中红外波段宽范围覆盖和波长调谐,而且,如果将多彩过渡金属掺杂II-VI族硫化物晶体激光器输出激光进行简单的合束处理从而实现3~5μm波长覆盖通常需要采用多台激光泵浦源,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同时,又由于受限于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工作带宽,在波长超过3μm的中红外波段,难以采用可饱和吸收体锁模的方式实现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输出。
因此,针对第一类固体激光器,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获得可调谐的3~5μm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全固态宽带可调谐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器,解决了针对第一类固体激光器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获得可调谐的3~5μm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未经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26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钻井平台热量供应系统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多级大水体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