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表面微应变信号的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94967.7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0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白利兵;陈聪;程玉华;罗俊;王家豪;张杰;周权;田露露;米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K9/62;G06K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表面 应变 信号 igbt 引线 故障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表面微应变信号的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仿真软件对IGBT的电‑热‑力场进行仿真,得到不同故障状态的IGBT表面键合线各引脚处的微应变信号;利用时频域分析的方法对故障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能明显表征差异的参数指标作为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原理,将特征向量和分类标签组成样本集,利用OVA方法每次将样本看作两大类,对其进行二次规划和最优化问题求解,再利用对偶问题求出满足KKT条件的最优解,并引入核函数使其在高维线性空间中进行分类,找到支持向量即距离超平面最近的样本点代入最优解,找到分类模型的决策函数,最后将样本集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从而完成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微应变信号的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对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功率模块的高可靠性设计需求愈发强烈,而其小批量、高价值、强定制化和强环境约束的特征,使得传统电子产品依赖大批量试验暴露缺陷→不断改进优化→基于数理统计和概率并联的可靠性建模评估方法不再适用。因此必须从影响IGBT可靠性的物理本质出发,获取物理参量信息,明确多物理场效应到封装模块性能的不确定性关系。
作为最新一代的复合全控型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将功率和双极晶体管的优点集于一身,具有电压控制、输入阻抗大、驱动功率小、控制电路简单、开关损耗小、通断速度快和工作频率高等特点,其封装级失效主要为键合引线故障和焊料层疲劳。引线键合技术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子封装技术之一,键合引线主要起流通电流的作用,90%以上的芯片均采用引线键合技术。模块承受持续的高温、低温的变换产生交变的热应力,造成的剥离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造成键合引线脱落或者断裂。当一根键合引线失效时,流过其他键合引线的电流增大且发热增加,加速IGBT模块失效,直接影响IGBT模块的可靠性,因此对键合引线故障的诊断研究在IGBT失效模型研究上有重大意义。
因为键合引线失效直接影响IGBT封装的热应力变化,所以许多学者从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测量热阻抗和温度的变化,热阻抗的值增大20%就可以认定IGBT功率模块的层结构发生损伤故障,通过测量底板温度计算热阻抗值,这种方法实现容易,但测温时受环境温度和散热条件的影响较大;还有学者通过测量IGBT关断过程产生的机械应力波,对底板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IGBT是否发生故障进行诊断。无论是测量电参数如电阻、电压,还是检测机械应力波,现有的方法都无法对键合线断裂的位置进行判断,因此对键合线故障评估展开新的分析角度和方法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表面微应变信号的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方法,在IGBT表面直接获取其形变信号,利用信号处理方法对键合引线完整和故障信号进行特征分析,可以判断键合线故障及其故障位置,在支持向量机中进行分类模型建立,可以对IGBT键合引线故障进行诊断和预测。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基于表面微应变信号的IGBT键合引线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IGBT表面微应变信号
1.1)、建立IGBT几何模型,包括模块的基座铜底板、DBC焊料层、DBC衬底、IGBT芯片焊料层、IGBT芯片,DBC衬底等,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5.5对各层结构分别建立对应的模型,设置形状、材料和参数;
1.2)、添加电场、热场、力场,对每个物理场设定边界条件,完成热-力-电多物理场的耦合,并在电场中添加激励条件为一定大小、频率、占空比的PWM方波电流;
1.3)、对模型进行网格剖析并进行计算,得到仿真结果,选取每根键合线引脚附近处的Z轴位移变化保存为一组数据。分别设置键合线不同故障类型,重复上述步骤,得到键合线故障的表面位移变化数据即表面微应变信号;
(2)、故障特征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49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