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的挤扩支盘接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95839.4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3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郭昭胜;崔娟玲;田元晖;贺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34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应力 挤扩支盘接桩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预应力管桩的接桩结构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的挤扩支盘接桩结构,旨在解决现有预应力管桩抗压抗拔承载力差的技术问题。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板的中心开设有长方形孔,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固连有圆筒,圆筒内均布有多个套管,圆筒内还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连杆组件,每个连杆组件皆由上下对称分布的上连杆和下连杆组成,上连杆和下连杆皆倾斜布置,上连杆的上端铰接在上端板的下表面,下连杆的下端铰接在下端板的上表面,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共同铰接于圆筒的内壁上;还配置有承压柱,承压柱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承压柱的高度等于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应力管桩的接桩结构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的挤扩支盘接桩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升,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得到了行业的重视,桩基础顺势而生满足了超高层建筑及其他工程对地基基础承载力的要求。混凝土桩主要分为两类: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即预应力管桩)和混凝土灌注桩。受限于现在的技术水平与经济因素,预应力管桩成为了目前房屋建筑等工程中最优先使用的桩型,具有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经济、单桩承载力大、施工现场整洁文明、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预应力管桩存安装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在工厂预制生产出来的预应力管桩的桩长由于生产、运输及施工等原因,往往不能一次满足设计需要,而必须在打桩时进行现场接桩,这就涉及到管桩接头的问题;其二是需要设置类似于混凝土灌注桩扩孔支盘桩的结构,以提高埋入土体的桩基础的抗压抗拔承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现有一般通过焊接法、法兰螺栓连接法或硫磺胶泥锚接法等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现有仍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预应力管桩抗压抗拔承载力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的挤扩支盘接桩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板的中心开设有长方形孔,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固连有圆筒,圆筒的轴线与上端板垂直,圆筒内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套管,套管的轴线与圆筒轴线平行,套管包括导向管和定位柱,定位柱滑动插装在导向管内且定位柱的外端和导向管的外端固连上端板和下端板(这里的外端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导向管和定位柱形成一个整体,那导向管和定位柱相接的端部便是内端,靠近上下端板的一端便是外端),圆筒内还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连杆组件,每个连杆组件皆由上下对称分布的上连杆和下连杆组成,上连杆和下连杆皆倾斜布置,上连杆的上端铰接在上端板的下表面,下连杆的下端铰接在下端板的上表面,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共同铰接于圆筒的内壁上,圆筒的轴线位于上连杆和下连杆所形成的平面上;还配置有承压柱,承压柱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承压柱的横截面长度小于条形孔的长度且大于条形孔的宽度,承压柱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条形孔的宽度(以使承压柱能够从条形孔伸入,并且通过旋转能够支撑于上端板的下表面上),承压柱的高度等于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导向管的外端部径向外扩形成正棱柱状的安装腔,形成安装腔的管壁的顶部与上端板或下端板固连,安装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与正棱柱横截面的形状和周向位置对应设置的正多边形孔,且圆筒轴线至正多边形孔边缘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圆筒内径,安装腔的每个面皆通过径向布置的弹簧连接有啮合齿块,啮合齿块的径向内端面设有棘齿,定位柱的内端部设为与正多边形孔形状大小适配的正棱柱状,且定位柱的内端部外壁上设有与棘齿适配的锯齿,棘齿的方向保证定位柱内端部仅能靠近与安装腔管壁固连的上端板或下端板。
进一步的,正多边形孔为正方形孔。
进一步的,上端板和下端板皆为圆形且外径皆与圆筒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的,承压柱的上端面设有吊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用于预应力管桩的挤扩支盘接桩结构,设有上/下端板、圆筒、套管、连杆组件等结构,能够实现相连两段预应力管桩的接桩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58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