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99331.1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0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贤文;岑茵;王中林;陈勇文;李明昆;艾军伟;丁超;陶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77/06;C08L51/04;C08L75/04;C08K7/14;C08K5/134;C08K5/526;C08K13/04;C08J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马云云;石熠 |
地址: | 300461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聚碳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组合物由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聚碳酸酯10~90份,尼龙66:10~90份,玻璃纤维1~50份,反应性增韧剂0.5~20份,聚氨酯0.5~20份,抗氧剂0.001~5份,润滑剂0.001~5份,所述玻璃纤维的直径为8~15μm;所述反应性增韧剂具有能够与尼龙66和聚碳酸酯都反应的反应基团,且D50大于100nm。本发明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通过反应性增韧剂和聚氨酯的协同增效作用,赋予玻纤增强的聚碳酸酯合金组合物较好的哑光效果,可满足多种工艺对光泽度的需求;同时保持较高的加工性和足够的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塑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尼龙是一种传统的高性能合金,具有表面光泽度高,韧性好,加工流动性好等有益特点,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特别是电子电器,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等领域工程塑料技术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玻璃纤维来增强改性聚碳酸酯及其合金,赋予材料更高的强度,刚性以及耐高温和绝缘性,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改性产品,符合各行各业的轻量化和薄壁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对材料要求高刚性,高模量等高性能化发展要求之外,还需要赋予材料一定的视觉感官度,尤其在电器和电子携带产品外壳设计中,材料的哑光技术可以提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视觉的舒适感提高,例如家用电器外壳上,PAD的边框和后壳等,从视觉的舒适性的提高,手感的增强,以及后处理的便利等角度考虑,适当的哑光效果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材料是设计优化的考虑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开发具有哑光效果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在不同行业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常用哑光技术有以下几种:
1)添加无机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通过利用填料表面和基体树脂之间的不相容性和不易浸润性,在加工的过程中填料会迁移,形成凹凸不平的的表面,从而产生哑光效果;CN201410177444.2就公开通过添加ACS和纳米二氧化硅来实现哑光效果的PCABS。
2)加入含量较高的橡胶,尤其是粒径较大或者具有一定交联度的橡胶,在加工过程中橡胶和树脂基体会发生分相,通过橡胶发生的微收缩导致材料表面形成粗糙的效果而产生哑光效果;
3)加入环氧类物质,通过环氧基团的引入,降低了ABS和PC树脂之间的相容性,从而降低材料表面的光泽度,从而产生哑光效果;CN201810442932.X就公开了通过添加环氧化物和云母粉来实现哑光效果的PCABS。
4)也可通过注塑模具的纹路设计,使材料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从而实现哑光效果。
以上的哑光技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填料的加入会导致基体连续相的不一致,容易引起力学性能和外观等其它性能,尤其是加工过程中熔接线隐患;橡胶和环氧的大量加入会大幅度影响树脂的流动性,以及降低材料的刚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材料的应用,尤其是薄壁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下,较低的流动性将产生较大的弊端;依靠模具设计对材料的加工条件依赖性强,适用性不广。
因此,开发一种兼具哑光,弯折韧性,且易于加工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玻纤增强聚碳酸酯难以兼顾哑光、弯折韧性及依赖加工条件的缺陷或不足的问题,通过反应性增韧剂和聚氨酯的协同增效作用,协同尼龙66可以赋予合金良好的流动性和韧性,在注塑和挤出的工艺上均可实现满意的哑光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得到:
所述玻璃纤维的直径为8~1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